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3)
期刊文章(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
按年份分组
2013(2)
2012(1)
200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科技信息(1)
翻译美学视角下昆曲《牡丹亭》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意境  意境 
描述:传奇杂剧《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文词典丽、意境深远,其丰富的美学元素令世人称赞。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汪榕培教授《牡丹亭》英译本,以分析其所富含的人美、景美、情美等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探讨原文的意境美如何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美学  意境  美的再现 
描述:术方面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水准。如何通过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感受,一直是译者面临的挑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进行尝试性研究。中国人欣赏美、崇尚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中国的翻译思想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从老子提出的中国最早的译论命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钱钟书的“化境”论,可以说,中国的翻译史堪比一部翻译美学史,美学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从美学视角更能全面地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丰富的美学元素。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审美,译者如何将原文中的美展现在译文中,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尽力捕捉审美信息,使其美学价值最大化,将作品的韵味传递出去。作者依据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层、词语层等这一形式系统和意象、意境这一非形式系统对译文的美学元素再现进行了研究;其中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讲究虚无化美,最能体现美学价值,将中国人“含蓄之美”和“寓情于景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研究表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尽管不能与原文的意象一一对应,但力求意境的最大相似化并使译文具有同原文等同的音美效果。他的译本在保全语义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成功传递出形式系统的音美、形美和非形式系统的意境美,带给目的语读者美的享受和体验。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从翻译美学的角度
作者:李怡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翻译美学  审美价值 
描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在戏曲美学上,戏曲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外在的舞化,音化,曲化,以及内在的情化。笔者认为,翻译美学为戏曲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视角。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恰巧照应了戏曲对美的要求。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并结合许氏译论对许渊冲教授及其儿子许明翻译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中人物,情感,以及语言风格等美学要素的再现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王思任在《评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极力称赞《牡丹亭》人物刻画的生动:“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妇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舞步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叶长海在《〈牡丹亭〉曲词漫议》中指出其曲词有浅有深,都富于“意趣神色”。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原文中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风格美在译作中如何得到再现,译文是否能如张庚先生所说,对译入语读者起到“潜移默化”和“美育”的作用。作者将许氏译论引入文中作为评判依据,一为证实许氏译论确实适用于戏曲翻译,二则检验译文是否能达到译者的审美理想。作者借鉴许氏译论中的三美论,从声音,意象等方面对许氏英译《牡丹亭》中的美学要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原文及许氏译文的对比研究,认为许渊冲教授及许明先生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译文也能较好地对译入语读者起到“潜移默化”和“美育”的作用。对于原文里不易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的意象,许先生尽力将其译出,实在力所不逮的地方,只能忍痛割舍,也是为了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许先生主张“以创补失”,“与原文竞赛”,他的译文在音韵美与意象美的结合上颇有独到之处,对再现原文绮丽,流畅的特色无疑具有较大帮助。译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桥梁,更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如果译者能把我国古代文学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美再现在世界读者的面前,相信后者会欣赏到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辉煌,译者也大体可算完成了文化使命,亦即为把中国文学变成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贡献了力量。作者体验生活从而创造美,译者体验原文中的美并对其进行再创造,将原作的美学元素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希望本文能对许渊冲《牡丹亭》的英译研究有所贡献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中国古典戏曲英译的研究中来。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意义。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来探索文学翻译,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牡丹亭》唱词这一极美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翻译美学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因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原文中的美通过哪些审美品质表现出来,译者如何展现原文中审美品质,使译入语读者充分感受唱词中的美,为本文的研究目标。简而言之,寻找原文的美,挖掘出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