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于何时领导农民起义?
-
作者:大明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小波 农民起义 青城山 彭山县 纪事本末 起义军 《隆平集》 李二郎 灌口 《宋史》
-
描述: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说是在二月杀齐元振。以此计算,起义军如果是在二月二十八日起
-
王安石的青苗法并非“春贷秋还”
-
作者:史言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 中国历史 宋会要辑稿 历史文献 常平仓 纪事本末 文献通考 转运司 资治通鉴
-
描述:食货四、《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六、《文献通考》卷二十一市籴考二常平义仓租税、《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上四等历史文献,青苗法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颁布施行的,其具体办法,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以各地常平仓、广惠仓现有的一千五百万贯石粮米钱币,作为青苗本钱。各路由转运司、提刑司主管,并设常平官具体负责。各州“于通判募职官中选差一员主
-
青苗法利率纠误
-
作者:陈析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文献通考 王安石变法 宋会要辑稿 资治通鉴 中国史研究 纪事本末 史料 史书 敛散
-
描述:4期《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其实,《文献通考》等史书所载,原文是这样的:元丰
-
谭纶抗倭事迹探论
-
作者:胡长春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谭纶 倭寇 戚继光 俞大猷 《筹海图编》 嘉靖 社科院图书馆 《天下郡国利病书》 纪事本末 《明神宗实录》
-
描述:谭纶抗倭事迹探论□胡长春明代中叶,倭寇猖獗于东南,沿海数千里,遍遭荼毒和蹂躏,而其中又以苏、浙、闽、粤四省为甚。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倭寇的来源、组成、性质等歧见纷纷,观点各异,但从长期的倭患使东南各省元气大伤,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这一点...
-
中国封建社会改革运动失败原因刍议
-
作者:晓馥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失败原因 改革派 王安石变法 统治秩序 地主阶级 纪事本末 统治阶级 社会矛盾 封建专制制度
-
描述:,其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在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则下,对已经处于某种危机中的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修修补补,对地主阶级内部权益进行再分配,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从上至
-
古编林百人录(十)
-
作者:伍杰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 书法理论 纪事本末 妇人大全良方 妊娠期 陈自明 笔法 资治通鉴 秘书省 历史上
-
描述:编辑很
-
论王安石的政治品质与政治作风
-
作者:刘祚昌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士大夫 司马光 评价历史人物 新旧党争 政治品德 纪事本末 北宋 传统观点 神宗
-
描述:自圣,狂妄自大;刚愎拒谏,喜同恶异;重用阿谀之“小人”,打击陷害异议者;统制思想,压制舆论,实行学术专制和特务统治,手段残暴而行经卑劣。其恶劣的政治品质和作风,使小人当道,士大夫离去,新法推行中弊端百出,很快便导致了新法的悲剧结局。同时由于他援引小人,排斥异己,开阿谀逢迎、苟且偷安之风气,启新旧党争之祸端,使国家元气大丧,人材摧残殆尽,从而招致外侮,为金人入侵埋下了种籽,终致北宋灭亡。其教训是非常惨痛的。
-
王安石的教训
-
作者:于其化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领导班子 知人善任 失败 用人问题 吕惠卿 投机 纪事本末 原因 钻进
-
描述:王安石变法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新法最后全部废除,他本人晚年也退居金陵,心灰意懒,不再过问政事。这次改革失败有多种原因,但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致使一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营之徒,借拥护新政之名,钻进了变法的领导班子,也实在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王安石在用人问题上有过
-
查陆范
-
作者:黄裳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庄氏史案 二十年 列名 康熙 告密者 出版家 纪事本末 著作 周亮工 稿本
-
描述:三百二十年前的康熙初叶曾经掀起过一件著名的大狱——"庄氏史案".一部私家刻行的明史著作被告密者挟嫌向皇帝告发了,接下去就是查抄、捉人、杀头.被处极刑的一共有七十多个.出版家、列名参校者,刻工印工订工送板人,买书人和卖书人,连同他们的亲属朋友,一个也逃不掉.这是一个严厉的信号,不久,规模庞大的文字
-
从“洛蜀之争”看文、道之争
-
作者:金诤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家 洛蜀党争 王安石 纪事本末 圣人之道 学术界 朱熹 四川 士大夫 司马光
-
描述:界对于程、苏之争甚少关注。但是,苏轼反对理学家程颐,同他作为文学家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如何看待“人情”,同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