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王安石《淮南杂说》中的“异志”思想
作者:金生杨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淮南杂说》  异志  程颐  杨时 
描述:王安石《淮南杂说》中提出臣可用非常之礼、君可取而代之的“异志”思想 ,受到杨绘、程颐、杨时等人的攻讦。其实 ,王安石的思想根源于儒家经典 ,又为其改革服务 ,具有进步意义。理学家的批评既有反对变法
熙、丰变法后洛学学术趋向的转变
作者:叶平  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丰变法  王安石  程颐  洛学  学术转变 
描述:养比具体的制度和法令更为关键——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其后,洛学在学术趋向上更加关注于内圣方面,提倡治心、修养,少谈制度,这与熙丰变法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宋代理学与心学分歧探源
作者:来可泓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心学  朱熹  陆九渊  程颢  程颐 
描述: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奠基的宋代理学,发展到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两大派系,两派尖锐对立,严重分歧。正本清源,两派的分歧实源于程颢、程颐的洛学对理
二程与王安石新法之离合
作者:萧庆伟  来源: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新法  社会理想  经世致用  三代之治  北宋儒学  荆公新学  实践品格  程颐  熙丰新法 
描述:在经世理想和治国主张方面,二程治学与荆公新学经历了一段由初合而渐离的变异过程。两派分离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理想均处于被强调和被突出的状态之中.二程与荆公由此渐离渐远,进而淡化或削弱了以经世致用为要义的儒学的实践品格.
王安石程颐《易·乾》异说浅论
作者:李之鉴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易》  朴素辩证法  程颐  辩证法思想  伦理纲常  物理  专制统治  武王  政治改革 
描述:王安石程颐《易·乾》异说浅论李之鉴王安石著《易义》(又名《易解》)二十卷,今佚。然有些微内容,尚保留在程颐的著述中,他对王氏《易》说也说过一些好话。如《伊川语录》载:《易》有百余家,难为遍观。如素未
二程哲学性质辨析
作者:高建立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理”  华严宗  “心”  程颐  唯心主义哲学  《孟子》 
描述:认为,“程颢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倾向客观唯心主义.愚以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倾向”二字仍缺乏力度.
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
作者:崔大华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经学  “理”  《周礼》  《系辞》  理学家  本体性  欧阳修  儒家经典  河图洛书  程颐 
描述: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崔大华(河南省杜会科学院)作为儒学的一个理论形态的理学,它的形成可能会有多种社会的、政治的因素或条件,但就儒学本身的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有两个支撑点是最重要的:超越经学和消化佛老。并且,这两个支撑点之间是互溶互动的...
论苏轼与理学之争
作者:金诤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圣人之道  程颐  理学家  人情人欲  人性论  王安石变法  反理学  孟子  人为本 
描述:性气
程颢、程颐
作者:冯友兰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颐  民族融合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政治统一  董仲舒  汉族  秦汉  不同民族  王安石 
描述: 引言 秦汉的统一,是中国厉史发展中的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全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也融合了原来七国的不同民族或部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称为汉族。同汉朝的政治统一和民族融合相配合,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广泛的
论“元祐党人案”
作者:任崇岳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党人碑  蔡京  徽宗  元祐党人  神宗  曾布  程颐  《宋史》  韩忠彦  王安石 
描述:于变法未能尽善尽美,王安石依靠的某些人品行不端,加上吕惠卿的中途倒戈,遂给反对派以口实,纷纷抨击王安石,安石退居金陵,变法宣告失败。元祜元年(10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