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
按年份分组
2008(1)
2005(1)
2002(1)
2001(1)
1999(1)
1996(1)
1995(1)
1990(1)
1984(1)
1981(1)
按来源分组
华夏文化(1)
中国总会计师(1)
四川统一战线(1)
检察风云(1)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1)
绥化师专学报(1)
名作欣赏(1)
科学社会主义(1)
瞭望(1)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本质的教学
作者:陈云平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  社会进步  理性思维  二进制  向量 
描述:从一个个具体的实物到1,2,3,……;从事物之间量的依赖关系到函数;从物体的位移到向量;从开关的闭、合到二进制……,是纷繁的世界孕育了数学.但数学自从诞生时起,就显示出了对人类理性思维以及社会进步
新书简介
作者:暂无 来源:瞭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新书  人才思想  王安石  社会进步  政治主张  重视人才  政治家  积极作用  我国历史 
描述:《王安石人才思想论稿》 是一位年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王凤岭所著。 在我国历史上,那些对社会进步起过积极作用的政治家,一般都深刻懂得,“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的道理。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几乎是
从历史上的改革看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
作者:胡华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成功  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戊戌变法  社会进步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上  王安石变法  广大人民 
描述:改革能不能成功?有的同志说: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失败,改革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康有为、粱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西方呢?布鲁诺、伽里略坚持地球围绕太阳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作者:刘德斌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养士  圣人  政令  论说文  有补于世  结构严谨  社会进步  赏析 
描述:》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象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
改革家笔下的改革家──梁启超著《王荆公》笔谈
作者:崔春梅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安石变法  变法改革  社会进步  北宋神宗时期  市易法  司马光  中国历史  《饮冰室合集》  历史地位 
描述:改革家笔下的改革家──梁启超著《王荆公》笔谈
辨风正俗与民俗改革
作者:曲彦斌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改革  民俗学者  习俗惯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新五代史》  社会进步  弘扬优秀传统  开发利用  《周礼》 
描述:辨风正俗与民俗改革,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谈到,“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
架鼓、悬锣及其它
作者:沈永昌  来源:检察风云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闻鼓  人民当家作主  刘衡  社会进步  微服私访  行业不正之风  客观规律  人民群众  群众举报  声能 
描述:也许声能传情,声能助威,喜庆之时,人们免不了敲锣打鼓。古时,击鼓行军,击鼓报更。后来,封建官吏们的衙门之内,也架起了大鼓,名曰:“登闻鼓”。唐宋明清之时,上至天朝,下至县衙,皆有大鼓架在公堂之外。凡有老百姓
漫话“酒色财气”
作者:何学元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酒精中毒  打油诗  社会交往  酒的历史  粘合剂  社会进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  王安石  作奸犯科  危害性 
描述:漫话“酒色财气”
春秋战国的财计争鸣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争鸣  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  经济发展  历史经验  王安石变法  社会进步 
描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例
作者:李鹭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夏商周  礼制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家  周礼  思想解放  历史  社会进步  命题 
描述:一、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例如春秋时期,在夏商周礼制文化向何处去的关头,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有生于无”的命题。他说自然界最伟大的法则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