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3(1)
2011(1)
2010(1)
2009(1)
按来源分组
译苑新谭(1)
外语与外语教学(1)
其它(1)
海外英语(1)
功能对等理论下《牡丹亭》英译本赏析
作者:柯文婷  来源:海外英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  汤显祖  汤显祖  白之  白之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文化风格研究
作者:曹迎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翻译  译者文化翻译风格  《牡丹亭》  许渊冲  白之 
描述: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活动,翻译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外围因素、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行为研究等方面。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化翻译视角下尤为突出。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译者大有作为,他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又各具特色的主体。本论文在文化翻译的视角下试图建构译者文化翻译风格的批评模式,并通过对《牡丹亭》许渊冲译本和白之(Cyril Birch)译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验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并归纳了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厘定“文化翻译”这个术语的内涵。文化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又要注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认为文化翻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文化翻译是一种视角,从宏观的文化视角下考察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文化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促使不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管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都能获益,文化翻译是一种双赢。第二,文化翻译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翻译的正确态度,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并通过文化参与,促进多元文化的互补、互动,有利于克服文化民族主义,从而通过文化翻译促成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第三,文化翻译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关注翻译文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是文化翻译参与文化建构的砖石,有宏伟的文化建构蓝图,再通过具体的文化翻译策略逐步建构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文化翻译即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和目的论。在认识论的层面,关注文化和翻译的互动关系;在方法论层面关注具体文化信息的表达;在目的论层面,文化翻译最终的目标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在宏观的文化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作用得以突显。译者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者,他们具有多重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到翻译的文化交流中,他们是文化的阐释者,中介者和传播者。译者自己的视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能与作者的对话,与原作者的“视域融合”,并把自己的阐释的原作者的意图展现在译文当中。译者处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中间,充当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中间人,是一个中介者。译者作为中介调节不同的文化,目的是寻求克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不相容性的方法。译者更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之间,各国的译者自觉参与到文化的传播当中,使得不同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译者是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不同的译者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文本和不同的翻译目的会产生不同文化风格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文化势态,译者个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修养以及翻译思想都会对译者的文化风格产生影响。正如“文如其人”,在文学翻译当中自然会出现“译如其人”,译者的文化风格也体现在其翻译作品当中。根据文体学的描述框架,本文建构了译者文化风格分析的模式,主要从语言文化信息层面,语篇文化信息层面,和文化特色词层面三个模块对文本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译者个人的文化经历、文化修养和翻译思想综合考察不同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论文对《牡丹亭》的英文译本进行个案研究,选取许渊冲译本和白之译本,借助Antconc3.2和Text Preprocessing文本分析软件对两个译本的语言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语言文化特征主要是从音韵、潜台词、典故等方面的翻译探讨两者的区别在于许氏注重音韵,对潜台词、典故的处理以意向为主,同时有兼顾陌生化的审美原则。白之则更注重语义,试图以字面对等的方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在戏曲文体特征方面,许氏注重戏曲作为特殊文体的特征,注重其上口性和表演性,兼具文学性的特征;白之则更注重文学性,但是上口性和表演性方面略有欠缺。从文本分析中反映出许渊冲和白之两位译者整体的文化翻译风格:许渊冲注重交际效果,通过创造性和概括性的翻译,译文简洁易懂,大量使用口语化句式的表达,淡化文化的特色性,但在特殊文化词语的处理上适度陌生化,又保留恰当的异域性,突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会通性,体现了许渊冲文化普遍性的文化值观,以及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文化自觉,其译本适合普通大众读者阅读,从故事情节中了解原语文化,是普及古典戏剧文化的较好文本。白之译本注重文化因素,译文词,句结构相对复杂,极力模仿原文的表达,试图充分保地留语义;并通过深度翻译方法,即通过注释,序,跋等副文本,向目的语读者介绍、解释中国文化,体现了白之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即充分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白之译本是系统型、学术型的翻译模式,适合学者、文学、文化爱好者的阅读。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不同群体的读者对译文的体会不同,总体上看,留学生读者偏向喜欢许渊冲译本,中国学生读者大部分也偏向许译本,学术型研究者的观点不一。由此可见,不同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能满足不同层面的文化交流。这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有所启示:经典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和面对的读者是谁,同时允许有多个译本,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阅读需要。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作者:陈橙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描述: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英译文选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作者:陈橙  来源:译苑新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描述: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