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民”是名,“富国”是实——王安石新法的是与非
-
作者:张祥浩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新法 富国 富民
-
描述:北宋时期政治思想家王安石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的变法,后世或褒或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王安石新法的本质是以富民为辞而行富国之实,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是富国与富民思想的矛盾。
-
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
作者:李华瑞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荒政 王安石新法 社会救济
-
描述:uot;救荒,以及中后期不断改进的社会救济制度,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宋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
评陆佃对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
作者:俞兆鹏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佃 王安石新法 《神宗实录》 元祐 绍圣党争
-
描述:结果,陆佃的愿望未能实现,他本人也被贬滚而死。这是一场历史悲剧,可作后人戒鉴。
-
苏轼与司马光的役法之争
-
作者:杨胜宽 来源:三峡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免役法 苏轼 苏拭 王安石新法 熙宁变法 差役法 起居舍人 熙丰变法 政治见解
-
描述:辈、职务、地位的差异,司马光对苏有较多的赏识、提携,苏轼对司马光却主要是尊重、感戴。随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熙丰变法难以维持;更随着宋神宗之逝,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司马光入朝为相,秉承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的意图,改罢新法“如救焚拯溺”。(《宋史·司马光传》)在废弃免役法的问题上,苏轼与之发生了激烈争论,并因此种下了受新旧两派势力夹击的人生祸患。
-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其人
-
作者:栾淑玲 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新法 四库全书总目 社会经济发展 史料价值 工作作风 政治实践 认真负责
-
描述: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其人
-
二程与王安石新法之离合
-
作者:萧庆伟 来源: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新法 社会理想 经世致用 三代之治 北宋儒学 荆公新学 实践品格 程颐 熙丰新法
-
描述:在经世理想和治国主张方面,二程治学与荆公新学经历了一段由初合而渐离的变异过程。两派分离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理想均处于被强调和被突出的状态之中.二程与荆公由此渐离渐远,进而淡化或削弱了以经世致用为要义的儒学的实践品格.
-
论商鞅变法中的法律普及:兼谈睡虎地秦墓主人身份
-
作者:刘树林 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商君书》 运动员 王安石新法 裁判员 法律 王安石变法 中国历史 秦墓 《秦简》
-
描述:在中国古代变法史上,商鞅变法堪称最彻底、最成功之典范,为后世变法改革者提供了卓绝之先例。商鞅变法成功的奥秘何在?当时的各项律令为何能被各级官吏准确而有效地执行?商鞅是如何解决立法与执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的?其中有哪些可资今人借鉴的历史经验?1975年12...
-
苏轼宜兴买田事考辨
-
作者:曲德来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苏武 买田 元丰 熙宁 王安石新法 团练 “乌台诗案” 常州 出处大节
-
描述:苏轼宜兴买田事考辨
-
如何通过具体事实的叙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习小学历史
-
作者:查全勤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历史教学 积极思维 北宋 会教 教师 岳飞 唐帝国 起义 王安石新法 汉帝国
-
描述:过去,我感到历史这门课真难教,不知道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来领会教材;而学生也反映:“历史难学,除非死记硬背”。当然,这样的知识是不会巩固的。这个问题,一直到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发下来,才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
苏东坡阻遏王安石变法的心理学考察
-
作者:陈国生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苏武 欧阳修 心理学 司马光 《庄子》 《宋史》 林语堂 东坡 王安石新法
-
描述:苏东坡阻遏王安石变法的心理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