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
作者:缪银英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
描述: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
-
王安石变法中的宣传斗争研究
-
作者:魏海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宣传 舆论
-
描述:早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就不断传出改革呼声。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变法确实具有一定的舆论基础。与此同时,黄老思想的流行、对祖宗之法的崇拜和压制创新精神的官僚管理制度又导致北宋的社会风气中有十分保守的一面。 变法发动以后,士大夫们在人材选用标准、变法合理性、改革路线等问题的认识上无法达成一致。历史的隐患和现实的分歧,使士大夫群体分裂出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两个子群体。双方在进奏院、台谏、行政、教育、科举考试、文学等领域展开了一场旨在影响皇帝、士大夫、百姓态度和行为的宣传斗争。 宋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新闻传播最为发达的王朝,在官府有进奏院统一发行的进奏院状,在民间有非法出版的小报。但是,不论是进奏院状还是小报,都与进奏院关系密切,故双方的新闻宣传斗争便集中于此。为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进奏院,变法群体调整了进奏院监官的选拔标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闻月报。反变法群体自然也不甘失败,总是设法进行抵制。由于双方在维护王朝稳定方面的立场一致,因此斗争中也有妥协。定本制度的迅速废除、进奏院监管法令的顺利颁布,便是这种妥协性的集中表现。 在专制时代,行政组织是整个社会系统中最为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变法与反变法群体在中央决策形成、发布和落实的各个环节均展开过激烈的宣传斗争。 台谏是宋代官场的舆论中心,因此变法刚刚发动,反变法群体就组织台谏官鼓动舆论、攻击新法。变法群体一面通过申辩驳斥来降低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一面借助撤换台谏官、规范风闻制度来削弱对手在台谏中的力量。 宋代的经筵讲学具有教育皇帝和规谏皇帝的双重功能。变法群体和反变法群体均试图通过讲学来劝说神宗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时双方甚至会在讲学过程中发生面对面的争论。宋代面向社会的教育系统有官学、私学之分。变法群体主要通过改善官学办学条件、加强对学官控制、改革教材等手段控制官学,使之成为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渠道。仕途上失意的反变法官员无法控制官学,便通过创办私学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宋代的选官考试在社会各阶层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被用来贯彻皇帝或大臣的思想意图。变法群体和反变法群体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便围绕着命题权、录取权等展开争夺。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而卷入变法斗争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们纷纷吟诗作文,或抨击政敌,或讴歌同道。 旷日持久的口舌之斗,对变法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首先,变法群体论甘而忌辛,反变法群体好丹而非素,使政坛的包容性越来越小、离心力越来越大,难以形成同心协力、共创伟业的氛围;其次,对立舆论的强大压力,迫使变法群体调整原有计划,降低了除旧布新的力度;再次,激烈的争论将内部矛盾公之于众,影响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当然,经久不息的笔墨之辩,也有积极的一面。其一,它有利于变法群体注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决策、认真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其二,它有利于促进部分反变法者更深入地理解新法,转变认识。 按照改革发动的背景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可以划分为前瞻式改革、修复式改革和重建式改革。前瞻式改革是在现行制度未造成重大破坏之前组织实施的改革。由于借助制度漏洞而谋取权益的群体尚未形成强大的势力,他们很难与获得领导权的改革者进行对等的宣传斗争。修复式改革是指在社会制度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的形势下进行的改革。旧制度庇佑下的利益集团已经十分强大,他们会设法控制各种宣传渠道,与改革者进行对抗。因此,这一模式的改革通常伴有十分激烈的宣传斗争。重建式改革是指王朝、政权更迭后,新的统治集团在恢复生产、确立新秩序的同时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在重建式改革前发生了政权转移,旧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主张改革的新贵攫取了足够的权力,他们很容易在宣传上占据上风。 政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会对改革中的宣传斗争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政权处在封闭的状态或者与之有联系的政权落后于自己,改革一方就很难在宣传上占据主动;反之则可能极大提高改革者在宣传斗争中获胜的几率。 王安石变法属于一种典型的修复式改革,而且北宋面对的又是辽和西夏这样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就注定了变法宣传要获得成功是异常艰难的。
-
李清臣研究
-
作者:李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清臣 王安石变法 绍圣绍述 北宋文学
-
描述:理、同知太常礼院。王安石变法之初,深得参知政事韩绛赏识。熙宁三年(1070),韩绛出为陕西宣抚使,李清臣随其出任陕西路宣抚使司管勾机宜文字。次年,因受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兵变的牵连,贬为海州(旧治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通判。其后,历任提点京东路刑狱、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等职,进入统治集团的政治核心。宋哲宗初年,迁尚书左丞。因反对元祐更化,被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变相逐出朝廷,历任知孟州(治今河南孟州)、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知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等职。宋哲宗亲政后,拜中书侍郎。元祐九年(1094)春,拟定殿试策题,引导科举考生抨击元祐政治,呼吁恢复神宗熙丰新政,开启了“绍圣绍述”之政。范纯仁罢相,李清臣主持朝政,恢复了青苗法、免役法等。章惇拜相后,李清臣与其政见不合,遭到排挤,出知真定府。徽宗即位,召入朝廷,历任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因受宰相曾布排挤,罢为资政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不久,病死于任上。李清臣不仅是北宋后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而且也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早在庆历、嘉祐年间,他身处变法的时代潮流之中,积极呼吁文学革新、政治改革,写出了《易论》、《春秋论》、《秦论》、《唐论》、《五代论》,以及《议官策》、《议刑策》、《议兵策》、《法原策》等“二十四论”和“二十四策”。其文博古通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欧阳修誉为“苏轼之流”,韩维称其“有荀卿笔力”,一篇传出,士人争相传看。在宋神宗时期奉命撰写的《大理寺记》、《都城记》等文,亦以典丽堂皇而著称。由于李清臣的诗文总集——《淇水集》已佚,加之长期以来研究宋代政治的学者又对其政治作用有所忽略,因此李清臣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甚至其籍贯也都被误认为是安阳(今属河南)。为此,本文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对李清臣的政治生涯、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
浅析“青苗法”的敛财性
-
作者:赵积优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敛财
-
描述:"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青苗法"刚一提出就引起朝廷的颇多争议,且后世对"青苗法"的看法也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试从"青苗法"提出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实施的结果三方面对"青苗法"的敛财性特质进行分析,以期从全新的视角看待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
-
作者:张丽丽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国富民穷 人事管理
-
描述: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的失败距今已近千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沉甸甸历史财富,本文对其失败原因加以分析,并试图挖掘它的现代意义。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演绎及原因
-
作者:夏莺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历史演绎 社会气候
-
描述:本文撇开王安石其人、其事,只就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诠释及其原因进行一些粗浅地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客观的去评判历史。
-
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作者:周小明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经济法 青苗法 市易法
-
描述:;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出现,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出现,法治文化基础是对传统公法、私法划分缺陷的超越。宋代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宋代社会的垄断不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垄断,是政府介入经济造成更坏的垄断;北宋政府不是民主政治政府而是集权专制政府,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结合造成更多的腐败;宋代没有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划分的思想,经济法不可能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成功方法。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思想过于超前。
-
王安石保甲法于北宋军事实力的提高
-
作者:莫颖余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 军事改革
-
描述: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北宋的军事实力.
-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财政思想上的分歧与论争:以青苗法为例
-
作者:付一冰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分歧
-
描述: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而青苗法的从实施到被废除,始终受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质疑,当然面对这种质疑王安石也作出了有力的回击,文章就将对保守派和改革派双方关于青苗法的争论做一个梳理.
-
中华封建帝国财政边界与王安石变法的挑战
-
作者:刘守刚 刘雪梅 来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帝国政制 财政边界 王安石变法 财政改革
-
描述:在相当程度上挑战了帝国财政的边界,其失败也是因为这个边界在帝国框架内无法有效突破。不过,王安石变法可视为晚清开始中国财政转型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