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明代一条鞭法的考察
-
作者:余用心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 差役 商品经济 庶族地主 地主阶级 王安石变法 地主经济 免役法 大地主
-
描述:的该文的详细提要,是由该系教师郭厚安同志执笔整理的。
-
关于苏轼《与滕达道书》的系年和主旨问题
-
作者:王水照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达道 基本精神 道书 免役法 系年 反变法派 墓志铭
-
描述: 苏轼《与滕达道书》是表现他政治态度的重要书简,常为一些研究论著所引证。曾枣庄同志《苏轼〈与滕达道书〉是‘忏悔书’吗?》一文(《载本刊1980年第4期),就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和“基本精神”乃至苏轼在司马光当政时是否改变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等问题,对我和其他一些同志的看法,提出了
-
近年来司马光研究简述
-
作者:霍春英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资治通鉴 史学界 史学思想 学术讨论会 史学家 内容丰富 新观点 否定
-
描述:学界一致肯定《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但对司马光的政治及史学思想,大多持否定甚或冠之以“反动”的态度。在1982年10月郑州举行的宋史讨论年会上,许多史学家仍然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有很大价值的历史巨著。书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资治通鉴》这部书有强烈
-
进一步搞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里的革命--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
-
作者:徐安怀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研究领域 毛主席 刘邦 无产阶级专政 武训 苏轼 王安石变法 林彪
-
描述: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毛主席还指出,要作到这些就必须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
-
九百年前一场伟大改革的再现:《汴京梦断》序
-
作者:漆侠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汴京 王安石变法 大改革 司马光 小说 改革运动 积贫积弱 序文 愚智 宋代社会
-
描述:的改革运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理财(包括发展生产和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两个方面)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诸关系为急务,从而在政治、经济诸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方
-
林彪为什么看中苏轼
-
作者:师众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林彪 修正主义路线 反革命 大地主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 变法派 两面派 座右铭
-
描述:派。在北宋时期,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儒法斗争。王安石针对当时“富者财产布满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社会矛盾,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尊法反
-
略谈《资治通鉴》对变法革新的史事述评
-
作者:雷家宏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 两税法 革新 资治通鉴 历史上 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地位 记载
-
描述:过《通鉴》对变法革新的记载,来分析司马光对历史上变法革新的态度,或有益于司马光其人的全面评价。
-
南宋话本《拗相公》的反动实质
-
作者:王雅轩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官僚地主 司马光 大地主 儒家 人言 宋神宗 尊儒 北宋时期 地主阶级
-
描述:历代反动派的诮骂。《拗相公》这部话本,就是南宋时期守旧派与革新派剧烈斗争的产物。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产生这样一部作品?历史上的反动派又为什么用《拗相公》作为复辟的舆论工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对南宋话本《拗相公》尊儒反法的实质略作剖析。
-
评司马光的“元祐”复辟
-
作者:施平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元祐 王安石变法 反攻倒算 复辟派 革新派 路线 儒家 遗书 文彦博
-
描述:北宋中叶,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曾大张旗鼓地发动过一次变法图强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打破了当时儒家统治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搅乱了“习于苟且非一日”的士大夫的酣梦。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有进步必有反动。以司马光为头子
-
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
-
作者:王水照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政治态度 政治诗 乌台诗案 司马光 政治思想 两面派 免役法 政治倾向
-
描述:文,一口气给苏轼扣上了“投机派”、“两面派”等大帽子;在同一期上,梁效们又给加上“顽固派苏轼”的恶谥。嗣后,江天之流又出来从“文艺”的角度把苏轼的政治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