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我为京叹——蔡京的为人与艺术浅析
作者:谢万泽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蔡京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宰相  荣华富贵  宋徽宗  政治路线  排斥  重用 
描述:蔡京这个名字,是在小学时看小人书《智取生辰纲》而得知的。书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大都已经忘却,但蔡京是坏人以及梁山好汉是好人这一概念,至今记忆犹新。且非常佩服智多星吴用居然能模仿蔡京笔迹,以假乱真。后来又陆续看了一些蔡京的资料,对蔡京的平生有了一些粗略的了解。
沈括和《梦溪笔谈》
作者:武汉师院物理系《梦溪笔谈》注释小组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溪笔谈》  淤田  磁针  王安石变法  磁石  凹面镜  儒家  老鹰  支承方法  劳动人民 
描述: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汴河疏浚工程的调查规划;一○七三年察访两浙农用水利,促进两浙水利和围田工程的兴建;一○七五年察访河北西路,加强了边防军事设施,同年,兼判军器监,使军器质量显著提高,产量成十倍的增长。在此期间他曾任三司使,管理财政,坚持减免下户役钱;他还曾出使于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一○七七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第二年)被贬至宣州(今安徽宜城)任知州。一○八○年,主持延州(今陕西西安)军事,屡立战功,后屡遭贬谪,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到澜州(今江苏镇江)梦溪隐居,直到六十五岁逝世。
伟大的进步科学家祖冲之
作者:舒群  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祖冲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  王安石变法  我国古代  圆周率  科学发展史  大明历  两条路线斗争  修正主义路线 
描述:发展史上两条路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
作者:兰州大学数力系理论组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政治家  科学家  劳动人民  《续资治通鉴长编》  科学实践  司天监  《宋史》  契丹 
描述: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
作者:张华中  来源: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改革  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  孝文帝  出现频率  复习过程  主观题 
描述: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个知识点,而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王安石变法,三年考了四道主观题,其次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有两道主观题。复习过程中宜侧重王安石变法,兼顾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青苗法”实施中政府的角色
作者:张剑锋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政府  实际利率  王安石变法  地方官员  高利贷  利息  官方 
描述: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
钱币三则
作者:夏社勇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钱币  宋哲宗  大臣  司马光  太后  守旧  元祐 
描述:也没有人提出
旷代文豪齐鲁缘:苏轼在密州
作者:曲向红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密州  齐鲁  北宋中后期  文艺评论家  新旧党争  散文家 
描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以及文艺评论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浮沉。神宗年间
报刊文摘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粮食进口  王安石变法  进口粮食  广东省  文摘  报刊  领导干部  大豆价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口品 
描述:广东粮食进口大增国内粮储面临压力来自黄埔海关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进口粮食269万吨,增长46.5%,占同期广东省粮食进口总量的98.2%。其中大豆是最主要的进口品种。海关分析指出,导致进口猛增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粮价特别是大豆价格相对坚挺,与国外粮食
傲骨凌霜:苏轼的真率性格浅论
作者:闫清学  来源:长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性格  王安石变法  苏辙  陶渊明  人格  司马光  始终坚持  墓志铭  程颐 
描述: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