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
作者:李华瑞 尚平 杨小敏 杨芳 程皓 崔红芬 靳小龙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反变法派  中国历史  梁启超  司马光  荆公新学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气候  教学问题 
描述: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象一个谜
永远的卢生梦
作者:董培升  来源:乡音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粱梦  王安石变法  千年轮  张学良  枕中记  明代  神似  唐代  西安事变  世纪 
描述:卢生偶梦黄粱,区区一介书生极尽人间繁华,遍尝人间乐事,又享受着后生俗众塑像筑庙顶礼膜拜,似神非神似仙非仙似圣非圣似怪非怪,千年轮回流芳于世,传至21世纪香火依旧,算是前无古人,后元来者了。黄粱之说本是古人的虚构,最早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
灵山源水-布衣
作者:颜长江  来源:福建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神宗  吕惠卿  布衣  乡土文化  王安石变法  凄美  苏东坡  源水  感悟  海滨 
描述:我总把灵源山奉若仪态万方的神尊,不仅因为它积淀着海滨邹鲁深厚的底蕴,曾填补过我心中一小片乡土文化的空白.还缘于浸寻深秋的山坳疏林时,探迹林知之墓,才憬然感悟一缕戢影凄美的魂魄,千百年来,就这么寂寂地苍绿着一脉永恒的山水.
王安石的人格缺陷:知而不行,化友为敌
作者:李永瑞  来源:软件工程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人格缺陷  组织变革  人才选拔  司马光  人才队伍建设  皇帝  民众基础  保守派  提点刑狱 
描述:公元1058年,37岁的王安石自常州知州调任江东提点刑狱,前去向宋仁宗拜别时,呈交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但并未引起重视。多年以后,当子承父业的神宗皇帝再度重温王安石的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易》学理论基础
作者:孙鹏凯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理论基础  庆历新政  周易  理财  司马光  中进士  研究工作  密切关系  胡瑗 
描述:王安石从事著述研究工作,与其变法有着密切关系。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曾就《井卦·九爻》进行阐发,为庆历新政造势。庆历新政在王安石中进士的第二年展开,虽然庆历新政很快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吴东晓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飞来峰  熙宁变法  富国强兵  浙江  知县  政策执行  青苗法  鸡鸣  云遮 
描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任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满,离任返回故乡江西临川,途径杭州,登高望远,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偏执:“熙宁变法”的失败之源
作者:岳晓东  来源:现代领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失败  偏执  领导艺术  志同道合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毛泽东 
描述:用人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用人会本能地起用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但多用志同道合者很容易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终而导致一意孤行,举事无成。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高考历史创新试题设计
作者:孙双武 郭仁贵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王安石变法  主要原因  汉武帝  中国共产党人  历史功绩  毛泽东选集  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 
描述:1.西汉中期,苏州人朱买臣家里十分贫穷,但他勤奋读书,以砍柴卖薪为生。其妻不堪其苦,意欲离去。朱买臣说:我50岁要富贵。今年已经40多岁了。你太苦了,我富贵后要报答你。但其妻终于离他而去。几年后,朱买臣被汉武帝拜为中大夫,任会稽太守。朱买臣能够50岁时得以富贵的主要原因是
“乌台诗案”起因新探
作者:姚复  来源: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  文字狱  专制主义统治  御史台  监察御史  封建社会  司马光  宋神宗 
描述:年的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例行上表谢恩,在谢表中有伏念臣资顽鄙……知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时代
沈括和他的《良方序》
作者:杨存钟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溪笔谈》  现代医学  药物疗法  具体分析  临床诊断  立体地形模型  形而上学  中西医结合  个别和一般  王安石变法 
描述:。沈括的医药思想相当集中地反映在《良方序》中,这些思想不仅对一个生在十一世纪的人来说难能可贵,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有些论点仍可说是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