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明代爱情剧研究:以“花园意象”为视角
作者:赵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剧  花园意象  《玉簪记》  《牡丹亭》  《西园记》 
描述: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绪论,简要概述爱情剧中花园意象的研究情况,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花园意象与爱情剧之关系。对花园、花园意象以及爱情剧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花园意象与明代爱情剧的关系。第二章,明代花园意象爱情剧剧目概况。梳理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存在形态。在现存剧目计量统计基础上,对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经典情节进行比较并对花园意象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第三章,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文化意义。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有物理空间,情感空间,精神空间三层意义,在“花园”这一时空下,戏剧呈现“尚奇”,“尚情”,“尚美”的艺术追求。第四章,花园意象爱情剧个案分析。对《玉簪记》、《牡丹亭》、《西园记》三个典型花园意象爱情剧进行文本细读。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归纳。附录,梳理明代戏曲中现存及佚失花园意象爱情剧。绾结而言,全文以“花园意象”为视角,重点清理了明代爱情剧中花园意象剧目存佚情况,探讨了花园意象在爱情剧中的文化意义,并结合经典个案进行文本细读,力图对明代爱情剧中的花园意象进行立体观照。
两种爱情追求的展现:再读《西厢记》与《牡丹亭》
作者:侯春慧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展现  《西厢记》  文学作品  主题之一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牡丹亭  永恒  不变 
描述: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倩女离魂》简论
作者:付笑萍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离魂  爱情剧  封建礼教  浪漫主义手法  郑光祖  白朴  建家  《牡丹亭》  小说  关汉卿 
描述:爱情剧的创作,而且对后世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它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通过倩女与王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及其由此展开的戏剧冲突,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原小说的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与陈玄祐的《离魂记》相比较,我们发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原作情节做了一些增
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
作者:许金榜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思想意蕴  封建礼教  以情反理  杜丽娘  矛盾冲突  《牡丹亭》  元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  元杂剧 
描述: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许金榜在浩如烟海的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爱情剧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对这些作品,人们似乎习惯于用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反封建礼教的斗争来加以评论。而实际上,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变化,产生于不同时...
中西爱情剧和女角塑造的比较
作者:李万钧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爱情悲剧  中国戏曲  女性形象  《奥德赛》  奥尼尔  《牡丹亭》  《西厢记》  剧作家  中西戏剧 
描述:《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17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悭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18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19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
作者:李奉戬 刘玉新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文学  中国古代  性禁忌  季节背景  《牡丹亭》  《红楼梦》  爱情故事  《娇红记》  爱情剧  《西厢记》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李奉戬,刘玉新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偏重春秋两季的事实。①其实,不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文学中,春、秋二季也是常用的抒情写意的要素。一、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对春秋的偏重本...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读《牡丹亭》随想
作者:周昌亮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识”  《牡丹亭》  汤显祖  “情”与“理”  杜丽娘  爱情剧  封建礼教  作品  创作主体  个性解放 
描述:原因.本文试图透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进而把握作家的主观世界;试图用今天的观点来阐释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