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以《礼》解《诗》」的《诗经》学
作者:张鸿恺  来源:弘光人文社会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诗经  以礼解诗  熙宁变法 
描述:态,以呈现王安石《诗经》学在政治背景之下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及 学术特徵。
荆公学派与辩证法哲学
作者:漆侠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学派  辩证法  哲学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发展 
描述:荆公学派与辩证法哲学
狭隘的结果
作者:朱世忠  来源:共产党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狭隘  唐宋八大家  熙宁变法  王安石  文学   
描述: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和文学舞台上的两个伟大人物在殊死斗争中相继去世。四月,在诗文词方面绝妙一时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手操纵了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在一片谴责声中抱憾辞世。九月,以砸缸救人而妇孺皆知千古传诵、撰写了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全面废除了变法新政、积极操纵了元祐更化的司马光离开了纷乱复杂的人世。
王安石:被妖魔化的政治人物
作者:罗日荣  来源:钟山风雨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人物  王安石  妖魔化  北宋时期  熙宁变法  政坛 
描述: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勇气,实行变法。
变法宰相——王安石
作者:杨华林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士大夫  临川  神宗  江宁  熙宁变法  免役法  起居注  农业生产  北宋 
描述:特 立 独 行$$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临川区邓家巷)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干)、庐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四川新繁)知县、韶州(今广东韶
王安石大斗司马光
作者:刘文华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大斗  熙宁变法  豪强地主  北宋王朝  理财者  中小地主  财政困难  大商人 
描述:王安石与司马光,均为我国历史上 伟大人物,他们各以其辉煌的文学、史学 贡献而彪炳后世。两人的道德品质均无 懈可击。他们年龄相仿(王安石1021- 1086;司马光1019—1086),面对的是同 一个北宋社会形势,两人又有幸相继成 为宋朝的宰相,有条件施展自己的理想 和抱负。但两人的政治经济观点却截
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下)
作者:邢贲思  来源:学习时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字说》  辩证法的核心  革新派  朴素辩证法  熙宁变法  对后世的影响  无所不通  戊戌政变 
描述:王安石的哲学还带有朴素辩证法性质。他提出“尚变者天道也”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何在,他认为在于事物有“耦”(即偶)、有“对”,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他说“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
关于列宁评价王安石的一个误引
作者:李存山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  普列汉诺夫  熙宁变法  改革家  革命民主主义  列宁  土地纲领  地理学著作  社会民主  无政府主义者 
描述:长期以来,在我国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熙宁变法的研究和评价中,几乎无人不引列宁对王安石的一个评价,即“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我近期因探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以及这两次“革新政令”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关系,对自梁启超《王安石传》以来的“扬王抑范”(梁氏在《传》中说,范仲淹“其志 略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作者:李存山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范仲淹  庆历新政  评价  理财  司马光  宋神宗  青苗法  吕惠卿 
描述: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同上书卷二十一)。又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神宗之以兴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已亟,下之言治者已烦尔。”(《宋论》卷四)王夫之也谈到熙宁变法与引用小人的问题,他说:“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同上书卷六)“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绾、章、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同上书卷八)按照传统的评价,一是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
苏轼与司马光的役法之争
作者:杨胜宽  来源:三峡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免役法  苏轼  苏拭  王安石新法  熙宁变法  差役法  起居舍人  熙丰变法  政治见解 
描述:辈、职务、地位的差异,司马光对苏有较多的赏识、提携,苏轼对司马光却主要是尊重、感戴。随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熙丰变法难以维持;更随着宋神宗之逝,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司马光入朝为相,秉承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的意图,改罢新法“如救焚拯溺”。(《宋史·司马光传》)在废弃免役法的问题上,苏轼与之发生了激烈争论,并因此种下了受新旧两派势力夹击的人生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