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
按年份分组
2011
(2)
1997
(3)
按来源分组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1)
数学教学通讯
(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现象论
历史唯物主义
全面侵华战争
八十年代
培养学生
首页
>
根据【关键词:根本原因】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诗创作“暗合”现象论析
作者:
栾英良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史
现象论
古人
根本原因
王昌龄
马利坦
意象
苏轼
王安石
司空曙
描述:
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
根本原因
。
怎样回答历史事件的
根本原因
作者:
王剑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事件
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
政权性质
对外政策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
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
描述:
怎样回答历史事件的
根本原因
王剑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特别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明显体现在我们经常可在历史训练题
也谈怎样回答“为什么”
作者:
程昌远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客观原因
毛泽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
全面侵华战争
主观目的
帝国主义
描述:
也谈怎样回答“为什么”●程昌远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为什么”,往往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因而往往也成为最难回答的问题,颇受人关注。报刊上谈怎样回答“为什么”的文章不少,可谓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一、什么是“为什么”?要知道怎样回答...
不要忘记下一个终点
作者:
非花非雾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终点
八十年代
起点
王安石
中国科技大学
人生历程
根本原因
少年班
忘记
神童
描述:
来岁就成绩优异的现代神童,他们
注重设问艺术 培养问题意识
作者:
祁秀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设问
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
根本原因
求知欲
学习过程
教学论研究
王安石
描述:
互动中,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善于质疑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问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设问,才能使学生快速积极地进入语文问题情境之中,从而逐层深入地把握主旨,贯通文意呢? 首先,设问要切中文章的关键点,问题要有质量、有深度。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可以提出如下疑问:王安石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失败的出游,面对一次失败的出游,常人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而王安石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这次失败的出游的?联系王安石生平,从中可看出王安石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样,抓住面对失败,杰出人物与常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这样一个关键点,学生不难从已有的知识中通过迁移、整合,明白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家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即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从形式上的叙议结合进入对作者本人的深层次的理解。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