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杜丽娘的爱情观
-
作者:叶树发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爱情观 牡丹亭 汤显祖 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林黛玉 崔莺莺 程朱理学 人性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
《牡丹亭》时空结构析论
-
作者:姜姈妹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牡丹亭 汤显祖 时空结构 虚与实 戏剧结构 空间结构 戏曲研究 析论
-
描述:一空间结构——虚实之配合我们主要从虚与实两个方面观察《牡丹亭》的空间结构。这里的虚指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梦、梦中梦、鬼魂、冥界里的18层地狱等虚幻事物。为弄清这个虚、实公式,我们先从《牡丹亭》的两个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人手探讨一下。因为柳梦梅是现实中的人物,代
-
《还魂记》古俗考
-
作者:王政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戏曲研究 牡丹亭 汤显祖 中国古代 女主人公 六个方面 民间传说 阎王 拍案惊奇
-
描述: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吴人在《三妇评〈牡丹亭〉杂记》中一再叹服它的还魂关目为奇异之笔,并云:然则丽娘之果有其人?其实,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因情而死、因情而生,就情节来说,也并非奇谲,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广泛流衍的人死可以还魂复生的俗信观念及民间传说之上的。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予以考实。
-
论汤显祖“贵生说”的思想渊源及文学史意义
-
作者:李鸿渊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贵生 文学史意义 思想渊源 天地之性 书院 戏曲研究 杜丽娘 思想发展 徐闻县
-
描述:万历二十年(1592)春,汤显祖谪居徐闻半年左右,即将离去,别时作《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全诗曰: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被贬徐闻,正是他人生道路上栽了大跟头的时候。然而就是在此期间,他倡导了贵生之说,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梦思:审美至情体验
-
作者:邹元江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审美体验 牡丹亭 杜丽娘 戏曲研究 生命历程 戏剧家 生命体验 邯郸
-
描述:汤显祖擅长造梦境,《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和《邯郸梦记》皆以梦入戏,被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被明清以来的曲论者、戏剧家作了种种解释、阐发,今人总括而论,认为这两句话揭示了主情派戏剧家编织戏曲情节的奥秘,是我国古代梦学说中最重要的内
-
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晚年的心灵历程
-
作者:张兆勇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杜丽娘 心灵历程 牡丹亭 王阳明 王学左派 儒家思想 戏曲研究 困惑
-
描述:万历十五年,汤显祖在南京将他早年所创作的《紫箫记》改写为《紫钗记》。此后,汤显祖在其家中连续创作了《牡丹亭》、《南柯梦记》、《邯郸梦记》,学术界习惯上将这三个剧与《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
“啼红”解读
-
作者:刘宏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鹃花 汤显祖 杜丽娘 牡丹亭 解读 高等学校 意象 徐朔方 艺术表现力 戏曲研究
-
描述:较广的由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
《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阁批评旧戏目》的作者问题
-
作者:华玮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西青散记 汤显祖 戏曲研究 作者问题 戏曲批评 考述 杜丽娘 东亚图书馆 北图本
-
描述:批语及各种附录(包括《笠阁批评旧戏目》),内容包罗万象,又引经据典,涵盖面遍及诗、词、曲、小说、历史、理学、佛老、医学、风俗、制度各方面;且数量庞大,都约三十万言,远远
-
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阅读接受
-
作者:董雁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阅读接受 闺阁女性 明清江南 女性情感 杜丽娘 女性阅读 评点者 汤显祖 江南地区
-
描述:晚明汤显祖脍炙人口的传奇剧《牡丹亭》,在当时造成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的风潮,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其间改本续本屡出不穷,评点、转引者更是不胜枚举。而《牡丹亭》在明清江南闺阁女子中造成的热烈反响,尤为惊人。娄江女子俞二娘为一曲
-
《牡丹亭》的象征思维及其戏曲史意义
-
作者:谢雍君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象征思维 戏曲史 象征意蕴 思维方式 生存环境 象征手法 柳梦梅
-
描述:引言当我们梳理关于《牡丹亭》内涵之种种时,发现剧情中有许多不符常情常理之处。比如,杜丽娘随父母在南安生活3年,居然不知自己居住的太守府后有一大花园,而丫鬟春香偶尔一次出恭,即发现有这等一个所在(《闺塾》);再如,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