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作于遂昌证说
作者:刘宗鹤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遂昌县  《牡丹亭题词》  《紫钗记》  杜丽娘  平昌  创作年代  “情”  元杂剧 
描述:《牡丹亭》作于遂昌证说刘宗鹤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究竟作于何时何地,迄今尚无定论。本届编纂《遂昌县志》,在“人物”卷中理所当然地要为汤显祖立传,既要记载他在遂昌当知县时的主要政绩,又要表述他在遂昌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促成笔者对此问题进一步探讨,就教...
痴情才子,血性男儿:谈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
作者:孔瑾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柳梦梅形象  张居正  以情抗理  喜剧性  主考官  杜丽娘  浪漫主义  喜剧形象 
描述:痴情才子血性男儿──谈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孔瑾汤显祖的传奇剧本《牡丹亭》,有着以情抗理的深刻思想内涵,如诗如画的强烈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与观众,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杰作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与缺点,(牡丹亭)自然不能例外。比如对...
挚情与梦幻:关于重排《牡丹亭》的导演报告
作者:郭小男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幻”  柳梦梅  汤显祖  挚情  传统艺术精神  “情”  服装设计  人物性格 
描述: 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我们从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专著中,领悟了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的人文精神、艺术思想。前辈们对原著独到的诠释和见地,对我们启发甚大,从思想上对重排《牡丹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一并向“汤学”的研究者们表示我们的敬意!
汤显祖剧作的明清改本
作者:周育德  来源:文献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冯梦龙  杜丽娘  原作  临川四梦  南柯记  传奇剧本  历史经验  昆山腔 
描述:汤显祖剧作的腔调以及汤氏在导演学上的地位和贡献的探讨等等,都有所争议。我认为把汤显祖剧作的明清改本作一番综合观察,对深入研究汤显祖,对科学地总结戏曲创作的历史经验、合理地继承古典戏曲遗产,都是有益的。汤显祖的传奇,以其尖锐的批判力量和隽美的文辞,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引起了昆山腔的专家和艺人的莫大兴趣。传奇剧本付诸演出,必须经过按腔定谱的过程。有的声
浅谈讽刺喜剧《春香闹学》
作者:张云生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讽刺喜剧  《诗经》  封建礼教  汤显祖  矛盾冲突  身分关系  明代戏曲  男女爱情  封建文人 
描述: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宝之聘,来杜府教学.一日.春香随丽娘伴读,二人未准时到馆,陈对之严加斥责,并命春香背书,春香不能背,反与陈玩闹.陈不用爱情观点讲解《诗经》中的《关睢》篇,却大肆宣扬封建礼教,妄想将丽娘塑造成封建闺范的淑女,却被活泼
潘之恒评传
作者:赵山林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潘之恒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戏曲理论  “才”  中国古代戏曲  黄金时期  “度”  袁宏道 
描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黄金时期。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王骥德、吕天成等戏曲理论家,都活动于这一时期,并且各有其卓越的建树。还有一位安徽籍的戏曲理论家,他一生的戏曲活动与这一黄金时期相始终,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就是潘之恒。
试论汤显祖的“言情”说
作者:刘应甲 刘月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学思想  中国历史发展  人性自由  程朱理学  哲学思想  资本主义  杜丽娘  出发点  封建社会 
描述:革的斗争。从王阳明心
浅说钱维乔与汤显祖的文风及机遇:竹初研究系列之十三
作者:朱达艺  来源:戏文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研究系  《牡丹亭》  杜丽娘  遂昌县  文风  柳梦梅  中国古代逻辑  徐朔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描述:浅说钱维乔与汤显祖的文风及机遇:竹初研究系列之十三
意识流:对杜丽娘梦遇和魂游的一种阐释
作者:包新旺  来源:戏文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意识流小说  潜意识展示  《牡丹亭》  汤显祖  “意识流”  柳梦梅  表现手法  非理性  意识活动 
描述:意识流:对杜丽娘梦遇和魂游的一种阐释
梦的诗学: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戏剧理论的心理学阐释
作者:胡玉萍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梦”  “情”  《牡丹亭》  杜丽娘  《邯郸梦》  心理学  戏剧创作  《南柯梦》  潜意识 
描述:”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