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述评
-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 杜丽娘 杜丽娘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
描述:"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
作者:尚永亮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至情 至情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梦 梦
-
描述:”,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
说《牡丹亭》中的“情”
-
作者:刘方政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情与理 情与理 功名事业 功名事业
-
描述:《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情”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杜宝、柳梦梅等人以对情的无知为代价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名事业而已。
-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作者:黄殿盈 来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封建叛逆 封建叛逆 个性解放 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
-
描述: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妇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
复活的象征——浅谈《牡丹亭·惊梦》中柳生手中的那枝“柳”
-
作者:王国彬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 柳 杜丽娘 杜丽娘 柳梦梅 柳梦梅
-
描述:作者以男性的视角为当时的女性塑造了男性拯救者。
-
《牡丹亭》中情爱女性潜意识描写探微
-
作者:陈阳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情欲 情欲 梦境 梦境 独白 独白
-
描述: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
《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之解读
-
作者:王妍 来源: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崔莺莺 杜丽娘 杜丽娘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有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从文本及其社会背景入手,对两者所表现出的相同内涵而又不同形态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
-
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
作者:陈国学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贾宝玉 贾宝玉 孝亲意识 孝亲意识 孝文化 孝文化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
-
描述: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
梦断女性神话——重读《牡丹亭》
-
作者:吴毓鸣 来源:三明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人体结构 人体结构 英雄的消谴 英雄的消谴 女性自传 女性自传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
自然的礼赞 生命的颂歌——《牡丹亭》中“人欲”与“天理”
-
作者:徐明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人欲 人欲 至情 至情 天理 天理
-
描述:灭的价值,热情地歌颂了人对于性爱情爱即"至情"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