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绪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观  李觏    平民情绪  儒学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以平民价值为取向,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留下独特的思想轨迹,是两宋文化哲学开山大师之一。
苏颂师友考
作者:颜中其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颂  李觏  黄晞  历史人物  考证 
描述:通过对苏颂的师长李觏、黄晞及同窗好友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考证,认为苏颂的成长过程,得益于师友的教诲极大,从而为研究苏颂生平及其思想发展提供了依据。
李觏理财思想的现代启示
作者:王棣华  来源:产权导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财思想  现代启示  李觏  功利主义  思想家 
描述:李觏,宋朝著名功利主义思想家,他的理财思想很有见地,对当代仍有启示意义。一、全面否定贵义而贱利的儒家传统观念秦汉之后,贵义贱利和讳言财利成了主流观念。到唐末才有诗人白居易所言: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民;
李觏思想体系中“道”范畴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郭亚平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李觏  天道观  人道观  辩证统一 
描述:道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其影响力仅次于儒家思想体系,深远地影响着后续的思想者.李觏在研究和分析道家思想内涵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他的论述中体现出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论胡瑗等宋初教育家的学术及文章
作者:张兴武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初三先生  李觏  学术  教育  文章 
描述:术”,醇质务实;不足之处在於好“张大其说”,议论“粗疏”,甚者还有迂阔“矫激”之弊。要之,胡、孙、石、李以儒学名家而献身教育,在学术探索、教育实践及“古文”创作等各方面均有建树,其利弊得失值得深究。
从宫廷后妃伦理到民间家庭伦理及昏礼的意义:李觏《周礼致太平
作者:王启发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周礼致太平论  内治  宫廷伦理  家庭伦理 
描述:女的伦理规范、昏礼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既可见李觏从传统儒家的”齐家”思想出发,结合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阐明和发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和”家不齐则国不治”之道理的思想倾向,也可见李觏对礼学经典诠释的别样风格。
李觏经济思想初探
作者:戴奔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经济思想  北宋  伦理思想  “富民”  “财用” 
描述:李觏经济思想初探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作者:郑晓江  来源:寻根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平民思想家  宋代  生平  《易》  利欲观 
描述:“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均平与效率、重农与困农: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的困境分析
作者:宋立顺  来源:世界家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平土均田  均平  效率  重农  困农 
描述:政治统治“效率”;与此同时,小农自然经济的平均主义经济学说,社会只能是“均贫”,李觏不计成本,一味主张增加农业投入,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率”;最后,在土地规模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李觏的重农抑商、驱“末”归农思想,加重了社会上土地兼并的风气,农村土地关系更加紧张。李觏的平土均田思想陷入了“均平”与“效率”、“重农”与“困农”的两难困境中。
李觏的经济思想
作者:孙雪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利欲论  利欲论  反传统  反传统  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  人口思想  人口思想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货币思想  货币思想 
描述:远的历史发展中,都称得上是一个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他的经济思想初步确立了宋代经济思想的特色和规模。李觏一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政治统治中,但在坎坷的个人经历和宋代社会特定背景的影响下,他的经济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色。同时,李觏又是一位思想复杂、自身集合着许多矛盾的思想家,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经常可以看到矛盾之处,比如他既主张抑商,又反对官营工商业。 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对于李觏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首先在第一章中分析了影响李觏经济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哲学伦理思想以及前入思想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为李觏经济思想的形成绘制一幅生动鲜明的历史背景画面,以便于对李觏经济思想较为深刻地理解。第二章中就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利欲论进行了详细论述。简单阐述了历史上的义利之辩(主要是义利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和占据主流的贵义贱利论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了李觏的具有反传统特色的利欲论形成的特殊背景。这一章的主体部分在于对李觏利欲论的具体分析:李觏打破传统的桎梏,从利欲论的中心“礼”的问题上确立起他的利欲论得以成立的基础。本文用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分析李觏的义利观,所谓纵向分析是指对李觏义利观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李觏的义利观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所谓横向分析是就李觏的义利观与其他经济思想的关系问题进行的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实际上都论述了李觏的“强本”思想,即要改变封建农业中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相分离的状况,使其在农业生产中重新结合起来,以改进农业生产的状况,这两章也是李觏经济思想中最重要的闪光点所在。第三章围绕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土地制度,阐述了李觏的平土均田论。由于受传统因素影响和自身思想的局限,李觏仍认为井田制是解决土地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的最理想的制度,但他没有囿于这种思想,而是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认识到井田制在当时无法实现。因此他提出通过限田和垦田来实现对于土地兼并的有效限制。李觏的平土均田思想从土地制度角度认识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的土地问题,尽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但还是充分体现了他既要求实现公平又渴望效率的反传统的思想特色。第四章论述的是他的以去冗论为核心的人口思想。李觏认为“冗”的存在方式包括“工商之众”和不在“四民之列者”,主张从发展生产角度制定具体方案,解决这种相对人口过剩的状况,驱民归农。第五章是关于李觏的商品经济思想和货币思想的论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结合社会现实,在粮食流通问题上李觏把传统的“谷贱伤农,贵则伤末”观点修正为“贱则伤农,贵亦伤农”,并针对这一点主张在工商业活动中打击商人的兼并势力,保护农民的利益。他没有彻底否定商业的作用,而是将商人划分为三个类别,用不同的政策区别对待。在货币问题上主要就当时社会的“钱荒”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关于李觏经济思想的评析,概括分析了李觏的经济思想的有关内容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反映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