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太极辩论”剖探陆象山晚期思想的道家倾向
作者:王冰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朱熹  朱熹  太极辩论  太极辩论  道家倾向  道家倾向 
描述: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文话的兴起与南宋中期文章骈散的对峙:以朱熹、李刘为例
作者:莫山洪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话  文话  骈散  骈散  朱熹  朱熹  李刘  李刘  四六  四六 
描述:宋代文话的兴起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现象。王钅至等人的四六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四六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承认古文与四六并行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四六在古文之下。作为南宋四六大家,李刘四六形成了程式化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作者:张三夕 杨毅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王应麟  朱熹  朱熹  吕祖谦  吕祖谦  学术渊源  学术渊源 
描述: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
作者:李珺平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李贽  孟轲  孟轲  王安石  王安石  朱熹  朱熹  儒家  儒家 
描述:汲取的教训。
对牟宗三诠释陆象山的方法论反省
作者:杜保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陆象山  牟宗三  朱熹  方法论  宋明儒学 
描述:本文将讨论以下重点问题:对以分解说及非分解说谈象山学的反思、对谈陆象山第一义说的方法论反省、对陆象山是自律而非他律系统的观点、对陆象山并没有作用义之「无心是道」的禅家风格的讨论、对陆象山是朴实之路而非知识之路的观点讨论等等。
孟子心性论对宋代心性之学的影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作者:段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孟子心性论  宋代儒学  心性之学 
描述: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审视孟子心性论在宋代的地位以及影响。 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觉之心、修养学说以“心”为落脚点、性善以及性来自于天。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不同影响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彭永捷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朱陆之辩  道德  伦理 
描述: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南宋时代的大儒,他们分别是理学中道学与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学和心学又成为宋代理学以及整个元、明、清哲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学
陆九渊心学思想探微:以朱陆交往为线索
作者:丁国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朱熹  交往  本心   
描述:之会,陆九渊与朱熹首次相识,彼此间切磋学问,陆氏之和诗直贯孟子之真生命,表达其“本心”思想以及直契本心之易简工夫;通过解“九卦序”更是提出了一条“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的“易”学工夫进路:履、谦、复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
两宋孟学研究
作者:周淑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孟子  孟学  王安石  张载  朱熹 
描述:考察两宋时期的孟学的演进过程,剖析两宋学人对孟子思想的诠释,研究两宋孟学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力求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和研究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在两宋时期孟子的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柳开、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等宋初学人、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宋代帝王。宋初学人紧承韩愈进一步肯定了孟子道统传人的地位,理学家则确立了孟子为宋以前孔子道统唯一传人的地位,将《孟子》一书合为四书,使《孟子》成为初学教育的必读书;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派则将《孟子》升为兼经,悬为科举功令,确立了《孟子》在学官中的地位,使《孟子》成为士人弋取功名之路,从而在士人知识分子中迅速普及。宋室皇帝对孟子的推崇,使孟子升格运动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撑。所以,两宋孟子的升格运动实际上是朝野上下合力共举的结果。 孟子地位之所以在宋代得以提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思想是两宋时代急需的思想资源。孟子的心性论、道统原型、辟异端,为两宋儒家学者振兴儒学、排击佛老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支持。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疑《书》观,予以宋人破出迷信经典文本、笃信经典权威陋习的勇气和力量;孟子“以意逆志”的解《诗》观,对宋人急于摆脱丛脞繁冗的章句训诂的桎梏而以“心”解经方法的形成有着非凡的启示作用;孟子王道论中的井田说则为两宋政治家抑制兼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孟子“以小事大”的弱国外交原则为两宋力主以金钱换和平的君臣以难以言喻的心理支撑。此外,先于两宋孟学而兴起的《中庸》学对于孟子的升格以及孟学的发展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疑孟思潮是两宋孟学发展中的不和谐音,其中李觏、司马光、叶适三人是这股疑孟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非孟的理由基本相同,即孟子背离孔子君臣之道、背叛六经,孟子不能续道统;孟子心性说无验,孟子仁政说迂阔,孟子辟异端失于苛责;但是非孟的的方式和动机则各不相同,李觏非孟是出于自由的学术批评,司马光非孟则主要是针对王安石变法而发,在学术之争中羼杂进政治意气;叶适批孟则是借批孟进而批朱陆,否定理学家的道统说,认为唯有自己儒家道统的合格承传者。 两宋学人在对孟子思想的诠释中,坚持、继承、发展孟子的人性论、养气说、井田论、民本思想、心官贱耳目的认识论。他们大多都从本体论的高度俯瞰人性,突破了孟子仅从人自身论人性的狭隘视域,理学家将“气”加入人性论思想体系,吸收佛家的净染说及其思辨方法,为“恶”找到了落脚点,弥补了孟子人性说的缺陷;理学家还将“气”范畴融进孟子的“养气”论,认为“养气”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之性的过程;视民心为天理之公,对孟子民本思想进行了理学化的解释和发挥;弱化了孟子民本思想以及君臣之道中的激进观念;异化了孟子的“寡欲”论,将其中发为“禁欲”以至“无欲”;孟子张扬个性的“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被演绎为无欲、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