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长生殿》的前世今生
-
作者:王化旭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昆曲 舞台 演出 兴亡之感 老师 牡丹亭 曲词 城市 弹词
-
描述:"。洪昇生活的时代稍后于汤显祖,《长生殿》既出,时人评之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不仅毫无恼意,反而称其为"知言"。诚然,《长生殿》之所以彪炳文史,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它
-
《西楼错梦》欠分明:试从此剧看唐涤生的创作困境
-
作者:区文凤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困境 演出剧目 剧团 情节 曲词 反封建主题 爱情 主要矛盾 九天玄女 牡丹亭
-
描述:外,其后大概只再演出过两场:一场是1959年2月14日在长沙湾道球场演出,这是仙凤鸣剧团在那里演出棚戏中的一场;另一场是仙凤鸣剧团为星岛日报及成报主办的济贫运动的演出,具体演出日期却无法确定。
-
幽兰清芬 香飘四海——关于昆剧艺术的新思考
-
作者:星琦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 昆剧 牡丹亭 清雅 非物质遗产 感受 广泛 曲词 预言
-
描述:国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文化将在人类文化新的交融与整合之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以昆曲艺术而言,其清雅如幽兰般的美姿美韵,必将走出中国文化圈,在更大的范围中炳焕千秋,万世飘香;我们可以预言,中国艺术精神也将随之在五洲四海广泛传播。
-
读汤显祖的《惊梦·步步娇》
-
作者:何东平 来源:诗探索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庭院 全身 浪漫主义 春晓 曲词 铜镜 家长 发髻 晴空
-
描述:“[步步娇]袁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拖逗的彩云遍。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闲院春晓,游丝在晴空中飘动。一个长期被封建家长禁锢在深闺中的少女正欲走向花园。在梳发整钿的时候,她突然于铜镜之中窥见自己的容貌,羞得发髻也弄歪了。她想到:呀,“娘行
-
论臧晋叔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邓瑞琼 吴敢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寻梦 杜丽娘 原著 游园 改编本 玉茗堂四梦 曲词 冯梦龙
-
描述:法为汤显祖原作谱曲之后,舞出上演出的本子,也是所有增删的。因此,研究《牡丹亭》的改编本,对全面认识汤显祖及其戏曲是有重要意义的。
-
杜丽娘的潜意识——与祝教授谈《牡丹亭》
-
作者:于乐庆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潜意识 牡丹亭 汤显祖 情感意识 封建礼教 离魂 隐意识 理性 曲词
-
描述:个人正在编写《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他担任《秋湖戏妻》、《倩女离魂》、《桃花人面》、《比目鱼》和《牡丹亭》的“批评”工作。突然,他把话题一下转到《牡丹亭》上:“你给学生讲过意识和潜意识哲学课,咱们今天主要谈谈杜丽娘的潜意识,好吗?”我点点头。祝:汤显祖在《标目》里说:“世间只有情难诉。”难述之情,不是浮情,而是深层潜藏的情感意识。这是全剧的眼目。于:作者在《题词》里说:“丽娘梦其人即病”,“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
-
吴炳的曲词艺术
-
作者:于成鲲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 曲词 汤显祖 吴江派 宾白 吴梅 协律 临川派 小姐 疗妒
-
描述:男女欣赏的。作为戏文,它要求通俗平易,明白易懂。可是明代传奇
-
亭外的旁白-看北方昆曲剧院新排《牡丹亭》
-
作者:陈朗 来源:人民戏剧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林黛玉 昆曲 薛宝钗 大观园 汤显祖 曲词 旁白 杜丽娘 演出
-
描述:林黛玉不大喜欢戏文,其戏剧知识难与薛宝钗相比,在进入大观园之前,她应还未读过《牡丹亭》。但她却凭一双耳朵,能够辨别、体会从梨香院风送过来的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并深受感动,案头书与场上曲在这里取得了心声交融。是音乐曲词之功,还是林
-
《牡丹亭》里好一梦
-
作者:贾戎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中国传统戏曲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艺术 戏剧形式 杜丽娘 汤显祖 戏曲艺术 曲词 综合性
-
描述:中国传统戏曲将曲词、说唱、表演、舞蹈、音乐、美术甚至杂技、武术等有机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
从曲律角度看戏曲之本色语
-
作者:许莉莉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色 曲律 语言风格 戏曲 合律 曲词 音律 辞采 汤显祖 作品
-
描述:每当言及戏曲的“本色语”,人们总是将它与语言风格联系在一起,甚至看成纯粹的语言风格问题。然而本人认为,它并非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它与曲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代曲论家提倡制曲使用“本色语”,不少人是出于曲律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