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晏词“痴情”、“惆怅”意绪论
作者:黄南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晏词  晏几道  晏殊  自然现象  《小山词》  黄庭坚  艺术创作  意绪  解情  《珠玉词》 
描述: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晏词“痴情”、“惆怅”意绪论□黄南以令词为主要代表的宋初文学,是词史的一个辉煌时期,二晏词独占其鳌头。晏殊以“宰相词人”的雅隽与欧阳修同有“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之美誉,晏几道则以“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
小事要认真
作者:大朋  来源:孩子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放松  从小事做起  高标准  成功者  出现于  急性子  休息  蚂蚁  晏殊  基础保证 
描述:我们做事任何时候都要十分认真,不管大事小事、重要的事、不重要的事,受人们重视或不重视的事,都要十分认真,尽全力一点一滴,处处都要做得十分好,用高标准来要求。即使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也要十
晏殊与西溪书院
作者:徐祥玲 杨本红  来源:江苏地方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  西溪  晏殊  北宋词  范仲淹  宋真宗  扬州府  东台市  生徒  宋仁宗 
描述:西溪书院为北宋词人晏殊所建,是文化古城扬州书院中创建最早的。明代陈宣曾有诗描写了书院的情形。 《过西溪书院》 精舍潇潇枕水傍, 红尘飞不到沧浪; 寒光夜月清光溜, 帘卷西风爽气凉。
晏殊年谱补证
作者:薛玉坤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玉海》  《宋会要辑稿》  《续资治通鉴长编》  年谱  翰林学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至和元年  秘书省  起居舍人 
描述:晏殊年谱补证薛玉坤夏承焘先生撰《二晏年谱》,于二晏行履搜罗该洽,考辩精详,钟陵先生又作《晏殊年谱缀补》(载于《文教资料》1991、3),晏殊生平中晦而不明者遂彰显得宜。然世无完璧,笔者在读书过程中,时见有关晏殊资料为二谱所鲜及者,因不揣谫陋,成《晏殊...
以诗为词,开一代词风——谈苏东坡的豪放词
作者:孙爱尧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诗为词  豪放词  苏东坡  词风  欧阳修  周邦彦词  黄金时代  柳永  北宋  晏殊 
描述:词至北宋,发展到黄金时代。其间名家辈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等。词风上看,晏欧并
文言坊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文言  晏殊  有我之境  人间词话  音乐  李清照  体验  词调  愁情 
描述:大家好,考试结束了,也该轻松轻松了吧!这回思骐请大家一起来赏词。词又称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聪明的你从这些别名中一定已经看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了吧。实际上,词最初便是根据曲调填写的,好的词不仅能意味深长地写景抒情,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你是否愿与我结伴,到词中去体验古人的爱恨情愁?
领略求学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作者:理直  来源:河北自学考试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境界  王国维  衣带  辛弃疾  《人间词话》  晏殊  柳永  南宋词人  三种境界  北宋词 
描述:领略求学三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理直清代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辑录了北宋词人晏殊、柳永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说明“求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月夜抒怀,遥寄愁思─—晏殊《蝶恋花》赏读
作者:王丽丹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抒情主人公  月夜  心上人  愁情  卧不安  《人间词话》  表现手法  王国维  间接表现 
描述:月夜抒怀,遥寄愁思─—晏殊《蝶恋花》赏读
晏殊的诚信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诚信  宋真宗  北宋词  考试题  皇帝  进士出身  神童  发现  作为 
描述: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
心有千千结,词有千千阙——宋词中的爱情语录
作者:暂无 来源: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宋词  晏殊  爱情  西风  无味  李清照  辛弃疾  晏几道  元好问 
描述:◎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