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省思:陆九渊思想研究
-
作者:张路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本心 心即理 易简工夫 实学
-
描述:本文从心性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人道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陆九渊所建构的心本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依循儒家通体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宋儒力图为人之所以为人寻求形上根据,而陆氏心学的建构是对朱子理学的回应,因此,文章从探讨陆?
-
陆九渊的道德修养论
-
作者:刘伟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道德修养 易简工夫
-
描述: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即一切真理和伦理道德都是人所固有的。由于"物欲"、"意见"蒙蔽了人的"本心",所以陆九渊提出通过"易简工夫"来克服人的"私欲"、"意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陆九渊关于道德修养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省思:试论陆九渊的学理建构
-
作者:张路园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心 易简工夫 切己重实
-
描述:在儒学发展史上,宋儒重建了原始儒家的心性之学。作为心学体系开创者的陆九渊,立足于对"如何做人"之人道问题的省察,以其对心体的体认、易简工夫的自信和切己重实的推重,昭示了其学理建构在人道思想上的独特慧识,其对人道的观照亦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品格。
-
陆九渊“易简工夫”思想研究
-
作者:芦莎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易简工夫 支离 合一 分二 剥落
-
描述:理学,分庭抗礼,学术辩论之激烈,为春秋战国时代以后所仅见。在这两方面陆九渊的表现均极为突出,对此后的中国哲学有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繁荣时期,学术繁荣的标志是学派林立,人才辈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宋代的这种百家争鸣局面,是此前的汉唐所不能比拟的,之后的明代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只有先秦才可与其相比。其中,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是儒家的两大派别,两家学派的争鸣贯穿着整个宋明时期的思想界。在南宋初期,朱熹宣扬“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主张多多读书,“泛观博览”,以为必须如此才能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他的理论比较曲折复杂,方法比较繁琐。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太复杂太繁琐,于是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他认为,“心即理”,因此不必多向外求,只要“保吾心之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原则——“理”,于是就成就了他的“易简工夫”思想。 1175年的“鹅湖之会”使陆九渊和朱熹的辩论达到顶峰,在此他也写出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诗句,一方面称赞了自己,一方面讥讽了朱熹。此后朱陆异同的争辩,历经了元、明、清数代,成为了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上“数百年未了底大公案”,可以看到其影响之久远。其实,作为两位儒学大家他们的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的辩论也难分胜负。后来的黄宗羲总结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不和,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所以朱陆两派思想的相对相补推动着宋明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研究“易简工夫”思想的意义所在。
-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续)
-
作者:顾春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 历史命运 易简工夫 道德知识 道德品质 教育活动 教育方法论 心学
-
描述: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续)顾春(三)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特质在教育方法论上,陆九渊将“以尊德性御道问学”作为其教育方法论的根本宗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是朱陆之争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朱熹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应并行不废,但又偏重于...
-
“堂堂正正地做个人”──陆九渊其人其学
-
作者:李燕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易简工夫 陆象山 四君子汤 白鹿洞书院 《论语》 “志” 科举考试 道德观念 自作主宰
-
描述:“堂堂正正地做个人”──陆九渊其人其学
-
易简工夫终久大--儒家静坐功夫探微
-
作者:王晴川 来源:养生月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简工夫 儒家 王阳明 陆九渊 周敦颐 恒久而不已 本来面目 养生文化 发明本心 杜门不出
-
描述:颐的弟子程颢、程颐二兄弟也积极推广乃师的静修思想.如程颐每见有人在静坐,便夸其好学.至明代心学大兴,吸收了大量释、道思想的心学对静修更予以重视,静坐逐渐成了儒者入门的基本功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