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推行新政缘何失败
-
作者:易中天 来源:现代领导(A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朝 政治决策 政治制度
-
描述: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
-
有关汤显祖史料的新发现
-
作者:连劭名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朝 汤显祖 史料 戏剧家 政治制度
-
描述:旅美华人燕登年先生藏有《明代名贤手札》一部,分装上下两册。上册有朱彝尊题跋:
-
王安石身后评价考述
-
作者:刘成国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中国 历史评价 政治制度 北宋 南宋
-
描述:王安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在古代文人中,或许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这样,生前身后居然享有如此悬殊的评价;誉之者以为孔、孟再世,毁之者却诋为“古今第
-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吕不韦:读《资治通鉴》之三
-
作者:韩毓海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吕不韦 秦始皇 政治制度 王安石 司马光
-
描述:奏始皇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种抉择的裂度和思考的深度,并不是司马光这样一味与王安石对着干的书生所能体会万一的。
-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
-
作者:冯天瑜 来源:历史档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封建” 《白虎通义》 《太平御览》 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 《周礼》 《史记》 《汉书》
-
描述:诸侯”、“封诸侯制土之等”、“封诸侯亲贤之义”、“夏封诸侯”、“建国”等目,皆关涉封建制度;又如宋李防等辑《太平御览》,设《封建部》五部,博引此前类书及《周礼》、《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古籍,列“(叙)封建”、“爵”、“异姓王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封”、“同姓封”、“外戚封”、“以公相封”、“功臣封”、“德行封”、“讨乱定策封”、“奉使封”、“尊贤继绝封”、“死王事子孙封”、“异域降封”、“杂恩泽封”、“杂名号封”、“宦者封”、“逊让”、“诛贬”等专目,陈述“封建”界说及历代各种“封建”状态。而关于封建最为系统、翔实的记述,则见于典章制度的渊薮——《文献通考》及其几种续编的《封建考》。
-
浅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变法理论
-
作者:骆啸声 来源:运城高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孔子 《孟子》 变法理论 “改革” 圣人 富国安民 先王之道 政治制度
-
描述:骆啸声教授生于1926年,1992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66岁。毕生从事史学教学与研究。1986年在我区夏县召开纪念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先生不辞劳苦,应邀专程由武汉湖北大学前来,亲临盛会,本文即先生此次带来,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并作为对先生的深切悼念。
-
重评王安石变法--兼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及其他
-
作者:赵文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王安石变法 资本运营 文彦博 司马光 政治制度 区域经济 大春作物 军事哲学思想 青苗法
-
描述:津津乐道的“资本”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仅从正史系统的二十五史、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诸子学说以及早熟的精耕农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包括从实际战争中逐步积累的相当高妙的军事哲学思想与用兵法则
-
第五章 辽宋夏金元
-
作者:赵诚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地位 边疆地区 北宋中期 忽必烈 王安石变法 农民起义 中国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
描述:的局面。其中汉族先后建立的北宋、南宋王朝把封建经济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呈现出隋唐以及隋唐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各个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对开发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一些杰出领袖可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理当给予应得的历史地位。
-
早日春风绿遍
-
作者:许崇德 来源:政治学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学 历史证明 春风 覆土层 王安石诗 经济的 政治制度 经济领域 江北 科学家
-
描述:显得沉寂、星散。政治学要不要搞活?要。政治固然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绝不是消极的表现。历史证明,政治上的失误会导至千百万人头落地,战祸连年,赤地千里。反之,则百姓安居乐业,
-
西周采邑制度述略
-
作者:吕文郁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邑 西周时代 卿大夫 西周金文 政治制度 周代 周礼 铭文 西周王朝 发展阶段
-
描述:采邑制度作为分封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周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不仅对周代的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都有深远影响。研究周代采邑制度,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