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
-
作者:张福勋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典故 手法
-
描述: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的代表人物。而在此前,则有王安石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尊定了基础。荆公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
-
黄鹂
-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提示 黄鹂 《猛虎集》 黄鹤 手法 复叠
-
描述:黄鹂
-
戏曲意象初探(一)
-
作者:方李珍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象化 戏曲意象 文学意象 牡丹亭 信物 舞台美术 手法 爱情 舞美设计 情感
-
描述:蒋寅先生在《物象、语象、意象》①一文里指出,意象一词由于语义的感性化,导致了学术上的众说纷纭,甚至于观点南辕北辙,无从对话,因而只有在对意象的概念完全界定清楚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理论体系。这似乎有些悖
-
红楼景物语言绘颦儿
-
作者:邹光椿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牡丹亭》 语言 《红楼梦》 林黛玉 景物 出乎其外 景语 艺术形象 手法
-
描述:之情。明代胡应麟则结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曹雪芹对于传统手法成竹在胸,《红楼梦》中多层次、多侧面地以景寓情来雕塑作者笔下的第一宠儿──林黛玉,让颦儿与景物语言如影随形似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
传奇“吊场”的演变与昆剧折子戏(上)
-
作者:陆萼庭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折子戏 杜丽娘 单演 脚色 永乐大典 戏曲艺术 宦门 演员 手法 牡丹亭
-
描述: 昆剧《牡丹亭·学堂》可以单演,也常与《游园惊梦》连演。要是连演的话,《学堂》结束后,须先上丑扮的花郎,交代“昨日春香姐着我拂拭亭台,扫条花径”。由于小姐马上要来游园,“不免回避则个”,念下场诗下。接着杜丽娘和春香才先后出场。这种连演衔接形
-
中医的眼科
-
作者:林六梅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眼科学 危亦林 白内障 外障 王肯堂 眼病 手法 外治法 针灸 五行
-
描述:二十三症;外障四十五症,可算是中医眼科的初步總结。明朝眼科学又迈进了一步,如倪维德病机啓微,把眼病分为一十八因,每因總结其症候(?)并举方治与手法。徐春甫古今医统,不过充实了危亦林五轮八廓之说,并增
-
苏轼散文诗化现象浅论
-
作者:狄松 来源:理论学习月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诗化现象 散文 手法 生动形象 议论文 艺术特点 王安石 欧阳修 日常生活
-
描述:以达到的。人们对这个现象似乎注意不够,本文试就这个艺术特点作一些分析。
-
雨中花
-
作者:陈昌俊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助词 文字 鸳鸯 荷叶 细条 莲花 晏殊 女子 荷花 手法
-
描述:、忧离恨别之类,缺乏鲜明的个性及深刻的感情,自温(庭筠)、韦
-
邯郸一梦未荒唐
-
作者:舒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玉茗堂四梦 邯郸 舞台 明万历 观众 科场舞弊 作品 原著精神 手法
-
描述:垄断仕途;而至前的天子却晏然处深宫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以致百事废坠,明眼人无不怀天下陆沉之忧。
-
试析反对“王安石变法”势力的形成及其手法
-
作者:贾献文 陈光莲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反变法派 青苗法 反对派 试析 文彦博 手法 东明县 熙宁
-
描述:但新法只推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派势力的强大就是个重要原因。反对变法派为了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