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
地方文献 (3)
按年份分组
2009(1)
2000(1)
1997(1)
1994(1)
1988(1)
1984(1)
按来源分组
新闻与成才(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
戏剧、戏曲研究(1)
书城杂志(1)
才智(1)
一“花”看世界,一“梦”说古今:浅谈《牡丹亭》肯綮意象“牡
作者:冯春莉 陈洋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意象  意象  牡丹  牡丹      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  传统写意法  传统写意法 
描述:《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梦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
就像一个处女
作者:迈克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处女膜  白马王子  情节发展  森林  自我介绍  无中生有  柳梦梅  周公 
描述:与姗姗来迟的梦中人共偕连理,唯有躲进违反自然的急冻格里,依赖魔术冻结年龄。《牡丹亭》第二十八出《幽媾》,淅喇喇乘风而来的杜丽娘自我介绍: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戏刚上演,她不错是十六岁,可这是她死后三年魂魄返回阳间的事,怎么如此善忘不见得鬼也会得隐瞒岁数,何况十九
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
作者:邵桂兰 王建高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价值取向  戏剧情节  《牡丹亭》  剧作者  女主人公  杜丽娘  人物性格  性格特征  观众  情节发展 
描述: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邵桂兰,王建高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约·埃·史雷格尔曾精辟地指出,"若使观众与剧中人同忧同喜,只有通过激发感情才能达到目的。没有感情的情节不是情节。"①可见,我们所说的情节要有情,其一,是指戏剧情节要能够充分地表达舞台上剧...
略论李渔对汤曲的讥弹
作者:沈义芙  来源: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渔  戏曲语言  杜丽娘  戏曲理论  汤显祖  观众  寻梦  情节发展  艺术创造  舞台效果 
描述: 李渔在戏曲理论上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在戏曲语言方面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当时曲家偏重词藻,好用典故,戏曲语言,晦涩艰深,多是供士大夫吟玩品味;而李渔主张“贵显浅”、晓畅易懂大众化,这对戏曲的发展,无疑起了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可是他在阐述
吴炳剧作的布局技巧
作者:于成鲲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剧性  梅花  吴炳  心经  结构  汤显祖  作品  杜丽娘  情节发展  牡丹亭 
描述:》43出、《西园记》33出、《绿牡丹》30出、《疗妒羹》32出、《画中人》34出。
动人春色不须多
作者:张忠顺  来源:新闻与成才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长规律  讽刺艺术  艺术手法  枝叶特征  人物性格  王安石诗  思想内涵  百花园  整体精神  情节发展 
描述:动人春色不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