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人性论研究
-
作者:赵贺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性善论 性有善有恶论 性无善无恶论
-
描述:者,他开始研究对儒家有卫道之功和具有丰富心性论思想的孟子,希望通过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阐发来回应佛家心性论的挑战。这一时期,他还站在孟子性善论的立场上批评了荀子的性恶论。进入官场后,王安石越来越感觉到恶在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想要探讨恶存在的深层原因。但他仍然相信性善论,所以一开始选择了李翱的性善情恶说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后来他看到李翱的性善情恶说有违于《中庸》的性情一致理论,就从善恶在现实中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性情一致的理论分析,最终接受了杨雄的性善恶混说。但他不愿意放弃性善说,所以用各有所当的方式会通了杨雄的性善恶混说和孟子的性善说。佛道的逼迫并没有终止,王安石会通孟杨后的人性论也无力应对佛家具有本体论色彩的心性论的挑战。同时,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孟荀杨韩四子的人性论也无一能达到本体论的高度。这时,王安石的爱子不幸病逝,加上改革派内部互相倾轧,王安石的内心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为了排遣痛苦,王安石在佛道思想中寻找慰藉。这样他接触了大量的佛道思想精华,终于利用佛道思想资源构建了他具有本体论高度的人性论。接着他会通了他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无善无恶的人性论和原来他具有的性有善有恶的人性论,把它们归为体用关系。这个具有本体论高度的人性论可以说是来源于佛道,但是王安石儒者的身份自觉使他把这个人性论归于孔子。这样,儒家就有了具有本体论高度的人性论。这样,王安石就拥有了一套具有立体层面、丰富内容的人性论。就层面上讲,王安石的人性论有价值理想、现实关怀、本体论三个层面;就内容上讲,王安石的人性论包括性善、性有善有恶、性无善无恶三块内容。王安石相信性善论,所以他有一种向善的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他孝亲养家、与人为善、惟道是从、兼济天下四个方面;王安石相信性有善有恶论,所以他有一种自是的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他罢君子、用小人两个方面;王安石相信性无善无恶论,所以他有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于事无心、与人无仇两个方面。但是情况并非这样简单:当他相信性有善有恶论同时又有性善论的价值指向时,他的自是态度就会进一步加强。当他相信性无善无恶论而具有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时,作为性善论导致的兼济天下情怀使他最终不能得以完全超脱。王安石人性论的贡献在于它把儒家人性论提高了到本体论的高度,其成因是王安石能顺应时代要求,并且对佛道学说采取一种宽容的利用态度。王安石人性论的不足在于它不够纯熟,其成因是王安石兼收并蓄的为学进路。这一见解对当前复兴国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
-
作者:井泽耕一 李寅生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性情命论 性善论 性恶论
-
描述: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
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
-
作者:胡金旺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孟学思想 性善论 权变思想
-
描述:学思想中的辨孟部分也从反面对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从《三字经》说到历史教育
-
作者:鲁丁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三字经 人之初 人与人 性相近 性善论 理论基础 孔子 必要性 王应麟
-
描述:点。他们认为,性是善的,但由于是否得到良好的教育,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很大区别。《三字经》自第七句“教之道”以后,直到“教不严,师之惰”,共十四句,是说父母师长进行教育的责任,而以孟母和窦燕山为施教的典范。自第二十一句“子不学”以下,共八句,是说学的必要性。
-
阅读千年: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
-
作者:秦晖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不抑兼并 王安石变法 权力制衡 走出传统 司马光 “性恶论” 性善论 伦理中心主义 自由放任 小共同体本位
-
描述:先生开创“大历史观”、柏杨开创‘中国人史观”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秦晖先生从怪圈症结角度演绎,续增先生从文化结构的形成角度,都可以称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历史应当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和备述,才能使得历史呈立体状、多色彩状。其实方法和角度很多,李约瑟从科技角度已有成功论著(不过工程太大),今后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人口生产、行政方法……都能演绎历史,只是我们考虑到刊物的特点,只能拣着简洁明快的刊发。希望能有各路专家大胆试探,我刊会为您作铺垫和予以协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