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3(2)
2012(2)
2006(1)
2001(1)
1999(2)
1998(1)
1997(1)
1995(2)
按来源分组
江西教育科研(2)
中华文化论坛(2)
日本研究论集(1)
中国哲学史(1)
理论月刊(1)
当代儒学研究(1)
哲学与文化(1)
学海(1)
开封大学学报(1)
陆九渊心性论思想研究
作者:葛维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性论  心学  朱陆之争 
描述:其心性论思想的重要理论价值,并探讨了其对当前社会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陆九渊心性论思想是其在家学环境的熏陶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用孟子的心性论命题对大程、上蔡、信伯、无垢等人的心性论思想进行阐发的结果。其心性论思想在南宋的创立和崛起,以及朱陆争鸣对峙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朱熹“理学”的完善和发展,亦开创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陆王心学”,从而实现了宋明理学思潮从程朱“理学”理本论向阳明心学心本论的转向。因而,陆九渊心性论思想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朱熹与陆九渊心性论的区别
作者:李延仓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嘉  陆九渊  心性论 
描述:朱嘉和陆九渊作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者对心性的体认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者心性论的相通之处共同反映了理学思潮的特征,但二者的心性论也有区别。本文从心、性以及心性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二者心性论的区别。
吴澄心性论对韩国的影响
作者:孙美贞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心性论  韩国  影响 
描述:中国理学自朱熹到阳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以吴澄为代表的。吴澄既崇尚朱子学,又兼综陆学,具有心学因素。13 世纪,心性论传入韩国,极大地影响了李朝性理学的发展路线
论王安石对儒家心性论传统的超越
作者:魏福明  来源:学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心性论  王安石  超越 
描述:付诸实现,从而超越了发端于先秦思孟学派,成熟于宋明理学的狭隘心性论传统。
基于陆九渊与神秀、慧能心性思想关系所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耿静波  来源:理论月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陆九渊  本心  神秀  慧能 
描述:、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宋儒孟子观述论
作者:陈寒鸣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子》  孔子作《春秋》  心性论  道统  程朱理学  宋儒  理学家  王安石  《宋元学案》  人格精神 
描述:道统飞的摘传,又认为唯“读孟何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读苟》),将研读《孟子》作为入圣的木二法门。五代时的后蜀主孟籍命毋昭裔楷书包括《孟子》在内的“十一经”,宋太宗艾加以翻刻,、《孟子》开始由子书而成为经书。o孟子其人其书自此日益为世人注重。程朱理学家表彰《四书》,《孟子》为其中之一;程朱理学被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钦定为官学,《四书》及程朱理学家为之所作注解被著为功令,天下土子自然要将《孟子》读得烂熟。元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诏封为“亚圣”,从此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偶像,天下人都必须对他顶礼膜拜。不过,在宋代,抬孟虽为儒林主调,但也有儒者弹奏出对孟子或疑或非、或黜或低的音符,以至逐渐形成起宗益与非盈二大思潮。本文试对宋儒孟子观作一述论,看看各种类型的儒者究竟是怎样看待、评议孟子...
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
作者:张茂泽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宋明理学  蔡方鹿  中国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描述: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李贽、刘宗周)。每一阶段各立一章,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异同特征、历史演变进行了客观如实的论述。结论和附录,则是对全书主要观点的归纳概括和必要补充。该书诚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宋明理学心性思想的力作。中国哲学人学意味很浓,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带普遍性的问题。各家各派都不回避,儒家则更加强调和重视。由于心性论专门讨论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涉及到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生理本能到理性智慧,从自在到自觉、自主、自由的发展问题,涉及到人从抽象的个体的小我进展到包涵今人类利益在内的具体的大我的问题,所...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顾春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育思想  “理”  心即理  天人同一  心性论  “完人”  教育本体论  教育方法  心学 
描述: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顾春全祖望在《象山学案》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玉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列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也最广。”陆九渊于南宋之林立学派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陆氏“心学”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很快引...
张栻教育哲学的心性论
作者:沈清华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心性论  道德修养  培养目标  理学家  陆九渊  朱熹  天人合  心与理一  人性的内容 
描述:张栻教育哲学的心性论沈清华张(1133─1180),字敬夫(钦夫),号南轩,今四川绵竹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曾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一生著述丰富,贡献杰出。在宋明理学中,心性是理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