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秋翰墨一舒同——一代书法宗师舒同纪事
-
作者:马玉梅 来源:金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 书法家 国民党 影响深远 政治家 宗师 中国革命史 中国历史 时代特色 共产党
-
描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杰出人物。舒同便是这个时期成就杰出且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书法家。作为政治家,他曾经用文采、口才和一腔正义与日本、英国人交锋,成功策反国民党国民第四十六军、第九十六军和国
-
论王安石变法的法律对策
-
作者:朱新华 来源: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法律对策 经济改革 积贫积弱 我国法律 改革主张 法律影响 农业生产 影响深远 富国强兵
-
描述:远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次改革不仅对宋朝封建专制统治起了巩固和加强的作用,面且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
-
略论孟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
作者:黄朴民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 积极影响 孟子学说 影响深远 统治者 孔子 王安石 继承发展
-
描述:孟子政治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学术界常常就孟子思想而论孟子,很少从其历史地位的变迁,后人的评价,对历史的影响诸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这是孟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试通过对孟子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孟子思想对后世积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探讨孟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
鹅湖书院
-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发展论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鹅湖之会 书院 陆九渊 铅山县 影响深远 朱熹 哲学 寄兴 造访 弦歌
-
描述: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东南鹅湖山水麓,史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这里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影响深远的哲学辩论,被誉称为"鹅湖之会"。许多文人墨客因之常常造访寄兴,赋文寄意。书院依山傍池,绿树掩映,粉墙飞檐、景色优秀。建筑基本保...
-
鹅湖,鹅湖……
-
作者:唐金月 来源:雨花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鹅湖 朱熹 吕祖谦 存异 影响深远 朱陆异同 学术界 南宋理学 学派
-
描述:人们总是习惯于求同,不习惯存异。其实,求同不易,存异更难,存异比求同更少排他,更具包容。上饶铅山有个鹅湖山,山在县东北,周围四十余里,其
-
柳永事迹补证
-
作者:詹亚园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晏殊 少年时期 影响深远 生平事迹 生年 三变 安抚使 海潮 晚唐五代
-
描述:获得一个清晰的了解,有的地方尚很模糊,有的地方则还是空白。这实在是一件使人十分抱憾的事
-
张载生前,以及张载身后
-
作者:灏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载 关学 横渠 太虚即气 关中学派 王安石变法 书院 陕西 中国古代 影响深远
-
描述: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字子原,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先生,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是中国古代以气为本原的宇宙理论的系统化和哲学化。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后编入《张子全书》中。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
作者:李雄安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绿肥 影响深远 婉约词 词学理论 海棠 婉约派 语言艺术 代表作 语言美
-
描述:在宋代词坛灿烂的群星中,李清照以压倒须眉的光焰照亮了文学史册,被尊为婉约词派的宗主。其词艺造诣极深,使婉约派发展到最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她倡导词别是一家,要求作词思想雅正,语言清新奇俊。《如梦令》咏海棠,就是她实践自己的词学理论的代表作。
-
遗产
-
作者:王巧玲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判吸收 明代 阳明心学 思孟学派 宋明理学 陆九渊 影响深远 王学 明末清初 学说
-
描述:字伯安,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钱穆评价他是明代学者的重镇、宋明理学的高峰。
-
师说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周敦颐 朱子 伊尹 影响深远 理学开山 宋明理学 学术思想 太极图说 王安石
-
描述: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亦不失于令名。(《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