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师应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
作者:郭俊凤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学工作 语文课 语文学习成绩 引导学生 不良习俗 书信 大学毕业 自我学习 开启
-
描述:主要是以私下谈心或与学生书信交流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有时,为了拟就一篇开启学生心扉的书信,我会构思一天,乃至数天,甚至像备课一样精心准备。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就刚刚讲过的一个语文知识点叫女同学吴秀梅回答,她居然没有答上来!我一时气急,骂道:"像你这个样子,要是考上大学,我回家种地!"事后,我很后悔,准备当天晚上到班上找她道歉。可是同学告诉我,她已经卷铺盖回家了。我当时就怔住了。不久,我委托一个学生带一封信给她。那个带信的同学回来告诉
-
品出“绿”字的无限生机
-
作者:邵迪青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教师 想象 王安石 望江南 生机 无限 人教版 大同小异 透过
-
描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诗中的"绿"字,作为炼字的典范,历来被后人称道。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绿"字之妙时,往往通过想象加以体会。有位教师虽与其他大多数教师的教法大同小异,但还是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师:透过"绿"字,你仿佛看到了江南大地怎样的景色?
-
三教《泊船瓜洲》
-
作者:孟宪增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自由 引导学生 泊船 古诗教学 小学高年级 主体性 教学过程 教学工作 教案
-
描述:参加工作以来的十几年里,笔者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曾先后多次执教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每一次教这首诗,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其中有三次的体会尤为深刻。"走向"瓜洲:以"讲"为主,关注教案的执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元日》教学
-
作者:郑晓玲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引导学生 情景 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古诗 春联 教学过程 春节
-
描述: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句意思。3.通过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学习改写诗文。4.能写写春节的情景。教学过程
-
《泊船瓜洲》教学
-
作者:陈步华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抱负 飞来峰 引导学生 泊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江南 设计意图 内心世界
-
描述: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意在突破以一诗说一人的传统,在教学中,以《泊船瓜洲》为中心,整合《忆江南》《春日席上》《登飞来峰》等王安石的诗,让学生了解一个立体的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无限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
追求古诗词教学的高境界
-
作者:陈群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三种境界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 教学重点 情感 教学模式 诗歌 王安石 人生
-
描述: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的品词析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涉世之初,对他们来说,一切皆是新
-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
作者:胡志宏 周雪艳 周益民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老师 讲故事 教学内容 刘绍棠 教学目标 核心问题 教学案例 教师 春雨
-
描述:案例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感悟师恩: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自我设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找准随文练笔的“点” 踏上“语文园林”的路
-
作者:潘雅频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随文练笔 语文教学 园林 语文教师 文本 汤显祖 杜丽娘 情感 牡丹亭
-
描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由衷感叹。观景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学生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
-
教师应是学生作文的楷模
-
作者:许新江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作文 学生作文 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 作文水平 作文水平 欣赏 欣赏 生活观 生活观 模范 模范 培养学生 培养学生 朗读 朗读
-
描述: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是目前语文界普遍的现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如果教师立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