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染乎世情,系乎时序-宋代诗文革新与政治革新成败探因
作者:王瀚秋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文革新运动  政治革新  宋代  庆历新政  社会条件  熙宁变法  时序  王安石  西昆体  文学创作 
描述:“熙宁变法”等政治革新运动。诚然,这些政治革新在当时曾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
王安石的用人之道-试论王安石在变法中选拔培养人才
作者:贾献文 陈光莲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士大夫  宋王朝  庆历新政  官僚政治  农田水利  专制主义  变法派  内外矛盾  统治集团 
描述: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作者:李华瑞  来源:文献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革时期  王安石  欧阳修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北宋  熙丰变法  文化革新  政治革新  义理之学 
描述: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嘉祐、治平时期的欧阳修
作者:王晓薇 王嘉川  来源:扬州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庆历新政  治平  改革主张  改革派  士大夫  宋仁宗  翰林学士  变法派  王安石 
描述:宋仁宗后期、宋英宗初年的嘉祐(1056~1063)、治平(1064~1067)时期,庆历改革派重新上台执政,被认为是北宋王朝的"盛时"。但庆历新政前的各种危机与矛盾仍在继续,改革主张
荟萃古代用人智慧的集成之作 《中国古代用人智慧》评介
作者:张发祥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用人智慧》  用人思想  编著者  范仲淹  人才学研究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阅读提示  “唯才是举”  庆历新政 
描述:荟萃古代用人智慧的集成之作 《中国古代用人智慧》评介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易》学理论基础
作者:孙鹏凯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理论基础  庆历新政  周易  理财  司马光  中进士  研究工作  密切关系  胡瑗 
描述:王安石从事著述研究工作,与其变法有着密切关系。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曾就《井卦·九爻》进行阐发,为庆历新政造势。庆历新政在王安石中进士的第二年展开,虽然庆历新政很快
后宫里的变法天平
作者:狐之影  来源:环球人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皇后  变法  垂帘听政  王安石  宋神宗  宋仁宗  北宋历史  庆历新政  皇帝  旁观者 
描述:曹皇后在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形象。
范仲淹王安石词比较论
作者:房日晰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范仲淹  政治家  豪放词  创作  庆历新政  婉约词  研究成果  政治革新  北宋时期 
描述: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主张并主持了当时的政治革新。范仲淹在仁宗朝,拜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为守旧派所阻挠,半途而废。王安石在神宗朝几次拜相,推行新
李觏《周礼》学述论
作者:夏微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李觏  上海古籍出版社  述论  庆历新政  儒家经典  四库全书  思想家 
描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故“东南士人,推以为冠”(《盱江外集》卷一《告词》,第336页)。诸经之中,李觏“尤长于《礼》”(《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建昌府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7册,第607页),而《周礼》最受其推重。其《周礼》学著述不仅包括《周礼致太平论》十卷,还包括《礼论》、《富国策》、《安民策》、《强兵策》、《平土书》、《常语》、《明堂定制图序》等带有政论性、学术性的文章。李觏经常在这些文章中援引《周礼》并加以诠释,以阐述自己的思想。《周礼》既是李觏学术思想的经典依据,也是其功利思想的理论源泉,可是学术界对李觏的研究多聚焦于他的功利思想,其《周礼》学迄今尚无专文进行论述,这无异于知标而不知本,治末而未理其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李觏《周礼》学作一探讨,以期对李觏的学术有更加全...
诗意消遣的文人自娱词
作者:韩国彩  来源:飞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晁补之  士大夫阶层  北宋  财政困难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黄庭坚  党争 
描述:北宋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非但没有解决与高度封建集权相伴而生的政治腐败、军事无力和财政困难,士大夫阶层由于政见不同、议论相异而形成的党争却愈演愈烈。如果说王安石变法初期产生的新、旧党争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