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04(1)
1985(1)
1974(1)
按来源分组
青海湖文学月刊(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拗相公”拗得好!--有关王安石的两篇话本小说
作者:王起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话本小说  苏轼  法家  儒家  黄州  菊花诗  小说集  警世通言  小说作者 
描述:苏轼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不会落瓣的,自恃聪明,就在原诗后面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罢,不等王安石出见就走了。王安石回到书房看见了苏轼的续诗,认为他太轻薄,贬他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原来黄州的菊花是落瓣的,苏轼在黄州见到了这情景,才知
“故有斯人慰寂寥”——《“含川斋”见闻》读后
作者:刘纲纪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斯人  读后  王安石  风标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小说作者  作品  人物性格  爱情  庸陋 
描述: 读完涂怀呈同志的《“含川斋”见闻》,我忽然想起王安石的一首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洞察力与穿透力——论风马长篇小说《去势》的语言
作者:牛正寰  来源:青海湖文学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语言文字  二十年  穿透力  小说作者  去势  读者  黄鹤  解决之道  起伏跌宕 
描述:剔的读者,把他们的心思目光都牵牢在一行行一页页的文本上,让他们读下去,读完你写的小说。细节、情节、故事、人物、结构,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又都不是。一目十行与跳跃阅读,根本没法展现你独具匠心的结构和起伏跌宕的情节,精心编织的细节和故事全都被这种阅读方式所解构。那么,解决之道何在?除了语言还是语言;精彩,必须是精彩的语言!我想,风马先生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