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
2013
(1)
2012
(3)
2011
(5)
2010
(3)
2008
(1)
2007
(1)
2002
(1)
1994
(2)
1985
(1)
按来源分组
人民教育
(1)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1)
新教育(海南)
(1)
新语文学习·小学作文
(1)
作文教学研究
(1)
快乐作文(中年级版)
(1)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1)
百家作文指导(小学低年级版·全国小语会刊)
(1)
天天爱学习(一年级)
(1)
小学生天地(低幼年级)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招书童》
作文
叶圣陶
创新精神
小学生
人之初
可指责
大地主
古代人
失败
基础知识
大文学
古汉语
可持续发展教育
大学精神
多种形式
启蒙老师
培养
双语
大自然
首页
>
根据【关键词:小学生】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王安石招书童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学生天地(低幼年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招书童》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
描述:
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打算招一个贴身的书童,可连着见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一个书童,王安石问了书童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家人见了忙问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就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
王安石“用”书童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天爱学习(一年级)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阅读材料
描述:
一个小孩儿家很穷,但他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有人推荐他给王安石做书童。
王安石字谜招书童
作者:
暂无
来源:
百家作文指导(小学低年级版·全国小语会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字谜招书童》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描述:
王安石打算再找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大人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
你看,你看那双明亮的眼……
作者:
叶文
来源: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描述:
嘟嘟看了部电影,跟大家描述:“……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那双眼睛,是那么明,那么亮,那么……那个,那么什么呢?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形容?”
王安石,双喜临门造“囍”字
作者:
暂无
来源:
快乐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描述:
相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住在其舅舅家里,晚上没事出去走走,看到舅舅家附近街上很热闹,人们都往一个方向去,他也就跟了过去。原来,在一家大户人家的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灯上题有一招婿联,人们都在这里看热闹。这个招婿联是这样写的
让作文回归绿色
作者:
潘春燕
来源:
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优秀作文
学生习作
小学生
农村小学
叶圣陶
成人化
三年级
描述:
是同一件事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
三英战“胡布”
作者:
孟翼鸣
来源:
新语文学习·小学作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英战
胡布
》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描述:
艺高超的胡鑫智应上阵来。何平飞来一刺,胡鑫智向外一搪,转身来了个“拨草寻蛇”。二人的兵器一交手,就只见水滴四溅,喊声一片,正应了那句:画戟荧煌射秋水,蛇矛刺处见鬼神嚎。
新课堂应是充满爱的课堂
作者:
王燕虹
来源:
新教育(海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课堂
新课堂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
小学生
学生个性
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
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
新课程
新课程
描述: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爱的课堂。
小学生
刚走进学校.他们就像那细嫩的芽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呵护和引导。教师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北爱尔兰中小学掀起“汉语热”
作者:
李文云
来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爱尔兰
中小学
汉语热
孔子
课堂中心
小学生
议会大厦
牡丹亭
合唱队
各界人士
描述:
尔兰8家孔子课堂中心揭牌暨国家汉办赠书仪式在此举行。孔子课堂合唱队孩子们的一曲《牡丹亭》惊艳全场,赢得了北爱首席部长彼得·罗宾逊等各界人士经久不息的掌声。
课间一笑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教育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之初
老师
苏东坡
性本善
小学生
三字经
笑话集
王安石
电话号码
幽默
描述:
我“嘘”你莫“嘘”一个私塾老师讲话有个习惯,一句话后面总要带个“嘘”字。这一天,他教读《三字经》,“人之初,嘘——”学生当然也跟着念:“人之初,嘘——”“性本善,嘘——”众生也照念不误:“性本善,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