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代北方的淤田
作者:周宝珠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淤田  王安石  提点刑狱  熙宁  宋会要辑稿  开渠  黄河沿岸  山西  北宋  宋神宗 
描述: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宋史卷351程师孟傳)于是便在绛州正平县南董村劝民得银一千八百缗,买地开渠,引马壁谷水淤瘠田五百余顷。另外在其他九州二十六个县内,凡有“天河水”及泉源处,“亦开渠筑
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作者:胡昭曦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  经济措施  宋神宗  财政收入  积极作用  熙宁  劳动人民  封建国家  地主阶级 
描述:坚决推行者,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变法派其他重要成员,特别是宋神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重要.清人杨希闵曾谈到这点:“以熙
王安石变法与“福建子”
作者:李瑞良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吕惠卿  司马光  变法派  曾公亮  熙宁  蔡京  保守派  宋神宗  翰林学士 
描述:伤于王安石气节,未必是诬网之词。王安石在这里所谓的“福建子”,我认为应把它理解为泛指当时的福建籍人士。在
熙宁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
作者:薛谋崇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变法派  千秋功罪  反对派  宋神宗  欧阳修  史学家  北宋 
描述: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众论,而用章、吕者,亦曰取其才以济吾事尔.然岂有欲求善治而用小人,既用小人而无后悔者耶?数者,公之罪也……".后代
苏颂与北宋科学
作者:周日升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劳动人民  公元  徽宗  天象  水运仪象台  本草图经 
描述:上第一座天文授时仪器"水运仪象台",编著驰名后世的《本草图经》、《新仪象
赤壁声声颂东坡-有关苏轼黄州生活的两本元杂剧简介
作者:鲜述文  来源:黄冈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黄州  元杂剧  赤壁  宋神宗  黄庭坚  张方平  生活  同情 
描述: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间有五年之久。自从北宋以来,人民对他有着广泛的同情。元杂剧中有关苏轼黄州生活的戏曲,至今还流传两本下来,都是同情苏轼的。其中,一本叫做《贬黄州》,一本叫做《醉写赤壁赋》。前者为费唐臣所作,后者不知名姓,俱收入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另
苏东坡论
作者:顾全芳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变法  苏轼  宋神宗  改革  司马光  悲剧人物  宋代  财政困难  批评 
描述: 苏轼是一位悲剧人物。生前,他屡遭贬逐、流放、坐牢;死后,又曾被论定为守旧,顽固甚至两面派。其实,放在时代的天平上衡量,苏东坡不但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站在时代前哨的政治家、思想家。这篇论文不可能论说苏轼的全部历史,只是评述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苏轼的政
再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
作者:漆侠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役制  王安石变法  差役法  熙宁  宋仁宗  《宋会要辑稿》  自耕农  免役法  食货  宋神宗 
描述: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足以垂鉴后世,给人们以启发,因而是值得研究和一写的.至于近几年有关王安石变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另文探讨,这里就不加涉及了.
王安石的反潮流精神——读《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胡沧泽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  大地主阶级  北宋时期  熙宁变法  儒家  积贫积弱  宋神宗  统治秩序 
描述:法治,讨伐“腐儒”的战斗檄文,它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干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反潮流
沈括《梦溪笔谈》选译及评注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梦溪笔谈  司马光  儒家  大地主  北宋时期  文彦博  施政方针  北宋王朝  宋神宗 
描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他所指的风俗、法度,概括起来说,就是要限制大地主势力,打击兼并,发展生产。而儒家却代表大地主利益,反对变法。关于这个问题,从当时所谓“四朝元老”文彦博和神宗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