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湖楼醉书》赏析
-
作者:曾令衡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西湖 宋神宗 黑云 吹散 杭州 赏析 熙宁 醉书 王安石
-
描述: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题原冠有“六月二十七日”字样,编入课本时略去。
-
王安石变法与熙河之役
-
作者:陈守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军节度使 王韶 战略决策 西夏 宋神宗 密切相关 熙宁 吐蕃 宋朝
-
描述:见诸实效后,才于熙宁五年(公元1172年)颁之于全国的。这不仅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而且有新发掘的地下史
-
评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顽固派”
-
作者:顾全芳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大地主 欧阳修 宋神宗 反变法派 知识分子 改革 反对派 既得利益
-
描述: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如何评价这些反对派,历来存在争议,本文现拟就此问题试作评价。一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日益因循守旧弊病百端的历史条件下,由宋神宗支持与领导,王
-
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
-
作者:李之勤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边界交涉 资治通鉴 分水岭 宋辽 宋神宗 河东 北宋 宋朝 熙宁
-
描述:数史籍都沿用此说。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已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有关言论,论证北宋失地之责不在王安石;“欲取姑予”之论并非出于王安石,完全是守旧派邵伯温凭空捏造。但对这次宋辽边界交涉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还没完全搞清楚。以至最近
-
王安石《诗义》的法家思想
-
作者:邱汉生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法家思想 保守派 统治思想 司马光 北宋 儒家经典 宋神宗 统治阶级 董仲舒
-
描述::“……请出亡灵来给他
-
王安石的半山园和知妄室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文科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声誉大振 政治才能 北宋政治 欧阳修 官僚地主 宋神宗 保守派 司马光 进步作用
-
描述:农田水利、市易、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均输、保甲、将兵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王安石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是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他于熙宁七年只好辞退,次年又被起用。熙宁九年再辞退。 王安石隐退后居于离江宁城七里的钟山脚下,所以名其居所为“半山园”,并自号“半山”。他还为其书斋取了名字叫“知妄室”。此名是取自他自己说的一段话:“知妄为妄,即妄是真;认妄为真,虽真亦妄。”“知妄室”之名,表现出王安石一贯坚持的知妄求真的精神。
-
曾布与帐司
-
作者:任德起 来源:中州审计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布 审计制度 宋神宗 审计史 “唐宋八大家” 审计机构 审计监督 财务帐簿 审计职权 会计帐簿
-
描述:曾布与帐司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人人皆知。曾巩有个弟弟叫曾布,他对宋代的审计公务做过积极的探索,在宋代审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曾布是北宋建昌(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景三年(1036),12岁时父母双亡,与兄曾巩苦学寒窗,嘉二年,...
-
圈阅文件的由来
-
作者:杨东志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件 圈阅 史料记载 宋神宗 公文 契约 呈文 文书 宋朝
-
描述: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自“三国”时起,就有在文书、契约上“签名”、“签字”的风气,时人称之为“押”。据说,当时这样做,主要是表示身分,而后才有“已阅”的意思。关于圈阅文件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朝著名才子王安石,考取进士后,曾于宋神宗熙
-
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两则
-
作者:暂无 来源:秘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公文写作 司马光 宋神宗 《资治通鉴》 杂谈 冬至日 政见不同 翰林学士 吕惠卿
-
描述:种,冬至日南郊祭天称为“郊”,夏至日北郊祭地称为“社”,合称“郊
-
苏轼的“恶毒攻击”
-
作者:暂无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政治主张 文学家 宋神宗 攻击 咏物诗 变法 不同意见 恶毒
-
描述: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到一些执政大臣的反对,被迫离开朝廷到外地当官了,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时对假借变法欺压百姓的官僚加以讽刺。这更令一些大臣忌恨,便要设法整治苏轼,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