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朝何以成为华夏文明最高峰
作者:一鸣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述职报告  宋仁宗  华夏文明  毛延寿  求异  皇帝  欧阳修  王昭君  刑狱 
描述: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
刍议《游褒禅山记》的主旨
作者:唐来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王安石  主旨  安徽潜山  治学  至和元年  宋仁宗  古文观止  深思  文章 
描述:公元1051年至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他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补
更有人从捷径过
作者:眭达明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翰林学士  捷径  清凉散  宋仁宗  官场  晏殊  性格  执政  失落  同事 
描述:一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正月,枢密副使晏殊落职,出知宣州;同时任命翰林学士夏竦为枢密副使。消息传出后,夏竦的同事和领导、时任翰林承旨学士的刘筠
司马光与范镇交游考述
作者:刘丽丽  来源:长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士大夫  神宗  交游考述  进士  相交  熙宁  立嗣 
描述:司马光与范镇同为宋仁宗天宝元年(1038)进士,自此开始了两个人的相交之涯。范镇《秋怀答司马君实》:"畴昔共登仕,尔来三十秋。"[1]即是指此。当时,范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前此殿廷唱第过三人
欧阳修:放苏轼出一头地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苏轼  梅尧臣  曾巩  机会  人格  知贡举  苏东坡  清新自然  宋仁宗 
描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礼部选才,首席评委是"知贡举"的欧阳修,评委有文坛大家梅尧臣等。这次考试盛况空前,各路才俊云集。二十岁出头的川籍学子苏东坡也没放弃这次难得的入仕机会,以一份《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思妙文,完成了自己的笔试。
王安石恳切劝友“勿事科举”
作者:赵炎  来源:海峡通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科举  御史中丞  宋仁宗  太学  一把手  中纪委  司马光 
描述:程颐等学界名人.其中,他与年长他15岁的王安石关系最铁。
那一袭远去的青衫(外一题)
作者:晏建怀  来源:青岛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欧阳修  王安石  宋仁宗  柳词  北宋  苏东坡  宋神宗  晏殊  范仲淹 
描述:寐,遂起挥师南下、投鞭渡江之志。一首小词,差点引发一场南北战争,这恐怕是柳永作词之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这就是柳永,一个词作一出洛阳纸贵的千古词家。
范仲淹,句句是猛药
作者:晏建怀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吕夷简  宰相  宋仁宗  晏殊  西夏  改革措施  方孝孺  仕宦生涯  仕途 
描述:愈全"。
散叶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包公  群牧  至和元年  钱锺书  顶头上司  包拯  牡丹花  宋仁宗 
描述:了几杯。当包公敬到王安石面前时,无论他好说歹说,劝了半天,王安石硬是一口不喝,弄得包公几乎下不来台。司马光把这事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中,对王安石的倔头倔脑大发感慨。
晏殊:宰相府里的燕吟
作者:金鑫  来源:翠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宋真宗  宰相  欧阳修  应天府书院  枢密使  宋仁宗  读书  范仲淹  燕子 
描述:4年春天,而对于14岁的小晏殊来说,却是别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