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指导小学生自改作文四法
作者:王育刚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自改作文  作文教学  王安石  恋恋不舍地离开  命题作文  学生作文  肥东县  思想感情  求异思维能力  修改理由 
描述:指导小学生自改作文四法肥东县城关小学王育刚一、诱导法。即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其进行启发、诱导。针对农村小学见闻少、知识面窄等实际情况,我就在作文课上给他们讲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锤炼自己文章的故事。有一次我给学生讲*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批改作文应是“双边”活动
作者:孔平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改作文  双边  作文簿  老师批改  作文批改  学生作文  批语  景物  目的说  写作水平 
描述:语文教师,常感头痛的事恐怕莫过于批改学生的作文了。 老师批改大量的学生作文,若全部精批细改,确实力不从心;若草率处之,便有悖于师德。这是一。批改的目的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传统的作文批改,基本上只是老师的事,费力费时,而本子发下去后,学生大多只注意分数或等第,收效甚微。这是二。
提高三年级作文的评讲效率
作者:谈永康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作文  三年级  学生主动发展  作文评讲  自主修改  年级学生  低起点  循环日记  树典型  王安石 
描述:提高三年级作文的评讲效率
有趣的叠咏诗
作者:薛吉辰  来源:中学生读写(初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诗  作诗  学生作文  嘉兴  世态人情  中试  中进士  王安石  殿试  乡试 
描述: 作诗、作词、作曲,一般都忌讳同一字反复出现,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连用复字,或句首、或句中、或句尾,反复吟咏,以强调某一事物,从而获得一种特别的意趣。这就是叠咏诗。
话题作文“做人”同题擂台示例
作者:暂无 来源:读与写(初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做人  人生  话题作文  学生作文  选择题  山东日照  文章  生命  考试 
描述:完人,所以,我们应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人生的空白,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人太重要了,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吧,当你垂垂老矣的时候你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那就足够了。以下两篇文章就是以"做人"为话题的两篇同题作文。
好作文还靠修改
作者:吴金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修改  “推敲”  中小学生  学生作文  语文教育  叶圣陶  出版社  王安石  吕叔湘 
描述:一、修改的意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遗词用语的千古佳话。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朱德熙等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则非常重视学生作文的批改.仅从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中小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一书就可见一斑。[第一段]
河北:伯乐应是黑脸人
作者:王广文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  创新精神  2003年  语文  学生作文  评析  命题作文  议论文 
描述:河北:伯乐应是黑脸人
作文应是一片“生态园”
作者:赵芝萍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作文  生态园  说真话  关注学生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习作教学  学生习作  陶行知  基本的 
描述: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不见了富有个性的语言、不见了孩子童真的表白……学生在这该说真话的习作中偏偏喜欢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以致假文章随处可见,假"情"假"语"遍布字里行间。
让学生的作文“靓”起来
作者:邹银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动形象  语言贫乏  学生作文  中学生  王安石  朱自清  运用  表情达意  杜甫  文章 
描述:留下了"推敲"佳话,这说的就是"炼字"。古人在创作中对语言的锤炼是非常重视的,越是出色的作家,越不肯放松,那些精美简洁、流传千古的名言无一不是经过反复锤炼才得来的。宋朝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春风又绿
作文的矫正应是心灵的矫正
作者:樊小园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  学生作文  老师  心灵  美好人格  人格教育  文章  批评  教师 
描述:钱理群教授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文教学从来没有和人格教育分开过(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道德品质)。在完善学生作文的同时,也必定在完善学生的心灵。然而,我遗憾地看到,美好人格正在学生的作文中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