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北宋中叶改革“三冗三费”的得失
-
作者:赵云旗 来源:学术季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中叶 王安石 财政改革 国家财政 《宋史》 保甲法 三费 均输法 《文献通考》 厚禄养廉
-
描述:行财政改革。王安石在财政改革中,不仅对开辟财源极为重视,而且对节省支出也非常关注,并采取了种种截流的措施,使国家财政得以振兴,“积弱积贫”的局面很快扭转;但王安石节省支出、振兴财政的措施中也有不少弊端和不足之处,本文拟对其改革作一较为全面的评述
-
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赞富国名臣桑弘羊
-
作者:张清华 来源:企业活力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桑弘羊 均输法 发展经济 币制改革 经济的 汉武帝 西汉王朝 公元前 齐民要术 王安石变法
-
描述:个商人家庭,协助汉武帝务政理财,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经济改革理论与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他的理论与措施,一直为两千年来的政治家、经济家所肯定。后魏贾思勰把桑弘羊的均输法赞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齐民要术·序言》)唐朝的大理财家刘晏把他的理财政策比作桑弘羊的“重兴功利”(《旧唐书·刘晏传》)。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则说:“周置泉府之官,以权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惟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与赋税改革
-
作者:侯绪庆 来源: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发运使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财政收入 富商大贾 赋税改革 市易法 学报编辑 免役宽剩钱
-
描述:王安石与赋税改革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点思考
-
作者:左书谔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文彦博 罢相 几点思考 欧阳修 青苗法 均输法 《宋史》 封建机制 大地主
-
描述: 对于王安石罢相的原因,分析者大都仅从他的对立面着眼,认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罢相。但是,如果我们再追问几句,王安石变法是否遭到整个大地主、大官僚这个阶级的反对?是不是这个阶级反对王安石的一切新法?何以理
-
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
作者:叶世昌 来源: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抑兼并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农田水利 均输法 桑弘羊 中国社会科学 变法派
-
描述:具体内容有关的书中都可以查到,为节省篇幅,这里就不谈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经济理论有二,即理财论和抑兼并论。下面就分两方面来讨论。
-
王安石变法的败因
-
作者:张军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制置三司条例司 败因 宋神宗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保甲法 兼并者
-
描述:王安石变法的败因
-
王安石的经济改革及其管理思想
-
作者:陈瑞台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富商大贾 熙宁 宋仁宗 抑兼并 北宋 均输法 农田水利 礼乐刑政 江宁
-
描述:9年)起主持了长达九年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晚年罢相后居江宁,封荊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本文结合当时变法的具体措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
王安石的“均输法”和“市场法”
-
作者:汤标中 来源:北京商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均输法 市场法 市易法 发运使 采购物资 财政收入 农业管理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经济管理思想
-
描述:王安石的“均输法”和“市场法”汤标中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它不但在宋代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领域中。激起了极大的波澜,而且传播到欧洲,对世界政治、思想有所影响。因此,王安石被列宁誉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王安石变傻
-
作者:林丹 来源:大科技(百科探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变法 司马光 青苗法 契丹 政府 均输法 皇帝 农民
-
描述:□雄心勃勃的变法公元1067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登上皇位。这个20多岁即位的年轻皇帝对自己刚刚继承来的王朝满怀忧虑。北宋多年来久为契丹骚扰,虽有百万之众的军队却难阻契丹的南下铁骑。国内繁冗的官制、税制导致政府运转不畅,国弱民贫,起义不断。一定得做点什么来改
-
千年之后再谈王安石变法
-
作者:张军 来源:月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宋神宗 改革运动 积贫积弱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社会基础 保甲法
-
描述:贫,那么改革只会因失去社会基础而偃旗息鼓,或必然走上改弦更张的道路。自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改事议订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