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哲学思想初论
-
作者:李之鉴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哲学思想
-
描述:王安石哲学思想初论
-
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
作者: 宋 王安石 来源:中华书局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王安石 王安石
-
描述: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
南宋陆学
-
作者:崔大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哲学思想 陆九渊
-
描述:南宋陆学
-
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
作者:马振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哲学思想 王安石
-
描述: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
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荆公新学创始人王安石]
-
作者:吕云飞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宋代
-
描述: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荆公新学创始人王安石]
-
试论《牡丹亭》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
-
作者:姜广强 来源: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上旬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理 情理 冲突 冲突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
描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牡丹亭》中情与理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探讨了发生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这一冲突在该剧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中的种种体现,从而揭示出《牡丹亭》所具有的时代悲剧意义。
-
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韩立红 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陆九渊 哲学思想 研究 石田梅岩 哲学思想 研究
-
描述: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比较研究
-
李觏和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比较
-
作者:乐文华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王安石 王安石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
描述:驱者。
-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哲学思想
-
作者:杨小燕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
描述:的个性,主张至情至性。
-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
作者:邹建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明代心学 崇仁学派 哲学思想
-
描述:为思考对象,认为吴与弼是明代儒家心学的开山人物,陈献章是程朱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胡居仁是十五世纪心学巨子,崇仁学为阳明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思想史背景。 第一章指出,崇仁学派在理气关系总体上继承程朱思想,但重视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融气入理。与明初诸儒一样,吴与弼主元气说。他借鉴并消化二程的真元之气说,重提元气说。以元气为本原而展开的天地万物之理便具有道德性与生理性。吴与弼弟子陈献章以自然之道为元气,形成以自然为宗、自得为大的学术体系。胡居仁则将元气统一于理中,重申心与理本一(心理合一),增强理的义理性,形成唯理主义学说。其后,余祐的理气新论、夏尚朴的理气相合、湛若水的元气说、魏校的气具理与洪垣的真气说,组成一幅生动多样的画卷。在理气观上,十五世纪儒家学者的哲学本体论呈现出回归气本论的趋势。在心理合一说上,吴与弼、陈献章和胡居仁分别提出良心、端倪和实理概念,表现出他们三人在道德本体说上一致性。 第二章认为,吴与弼的心性论具有多元性。通过读书、沉思与自我觉悟等方式,吴与弼将朱熹的客观之理内化、主观化,开出心学新局面。吴与弼通过本心、天心、初心、道心、活物之心、真心、素心、芳心等概念展开对心的义理探索,整合孔孟与程朱对心的认知,廓清与扩展儒家对心的认识。吴与弼还提出天性、德性、本性、真性、中和性等概念,丰富儒家对性与天理关系的认识。吴与弼“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谅、胡居仁与陈献章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崭新的心学思潮,为阳明心学的兴起提供思想史背景。胡居仁的“本心即理”、“理心本一”和陈献章理心吻合、凑泊说均与王守仁“心即理”说内涵一致。胡居仁重申心与理本一、合一的命题,强调人的本心对外在客观之理的认识。寸心(灵台、灵府)可以发现与人对待之天理,理心合一,理心相契,为明代心学的大明开启提供思想史背景。把握事物之理需要开发人的道德本心。本心的发现以读书穷理、静坐和居敬等方法为下手工夫,明初的道德修养论渐趋细密。总之,吴与弼心学诸概念与阳明心学诸概念一致。吴与弼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守仁“心即理”功夫进路异曲同工。吴与弼师徒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 第三章、第四章主要聚焦崇仁学派各学者的心性工夫论(也叫道德修养论),基于理欲的内在张力而展开的敬静关系着眼。围绕着存理克欲,吴与弼主审理克欲,夏尚朴主理欲消长论,湛若水、洪垣则主随时体认天理;而吴与弼的养良心与陈献章“养端倪”、王守仁的“致良知”存在一致性。围绕着敬、静,吴与弼提出静时敬、陈献章主静、胡居仁主敬、林光主静养动应,魏校提出敬做主宰,夏尚朴提出敬自静。吴与弼弟子(陈献章与胡居仁)从敬静的不同层面继承与发挥吴与弼的“静时敬”功夫论。陈献章追求静坐中的善端呈现,放弃传统程朱学的读书入经,并发展成为一种教法,以觉悟证心体。胡居仁以读书穷理为把握真理的方法,试图矫正陈献章究虚理的缺陷。 第五、六章分别从生存空间和内在义理两个层面继续深入分析崇仁学。崇仁学派、余干学派和江门学派博文约礼,潜心理真,分别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镇。透过对江西崇仁、余干、上饶和广东新会等学术中心发展、壮大和衍流的梳理,可以看到心学在与传统理学的辩论、“唾骂”和交往中逐渐发展并日益扩大,获得读书人的认同与研习,为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以崇仁学为主干的十五世纪心学史表现为理学与心学的冲突与交锋,尤其是陈献章和胡居仁之间的学术分歧。在同门之间的学术分歧背后,隐藏着心学涌动的新潮流。陈献章和胡居仁分别从“终贯系统”和“横摄系统”发展崇仁学,体现为高明心学与实在心学的不同诠释路径。从“心与理一”到“理与心一”,从主敬到主静,表现出崭新心学形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阳明心学的出场标志着程朱理学的暂时性终结。阳明心学由于海纳百川,直指心体和性体,体现出较为完备的心学形态。十六世纪心本体论异军突起,成为与理本论和气本论并驾齐驱的思辩方式之一。明代心学蔚为大观,其源流之功,首推十五世纪儒家吴与弼无疑。 最后一章探讨崇仁学与宋明理学的内在思想关系,及崇仁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江门学派与余干学派的思想对王学的产生起了“启明”、“发端”作用。明代学术以“大宗属姚江,而以崇仁为启明,以蕺山为后劲”。十五世纪明代哲学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为学路经:一为以胡九韶、胡居仁、魏校、夏尚朴和杨廉代表,坚持理的实用性与至上性,心之知觉可把握理;另一派以娄谅、陈献章、湛若水、林光为代表,自得为己,向内用力,抬升心的认知能力与个体的独立性,心包含理。王守仁以即心即理的直觉主义打破此种平衡,引发新的学术潮流,成为明代儒家哲学的主流。 总之,通过对吴与弼的养良心、陈献章的“养端倪”和王守仁“致良知”核心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发现,明代心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蔽旧成新、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的特点。良心、端倪和良知三个概念均体现出理心合一、德性内聚于生理之心的特性,而养良心、“养端倪”与“致良知”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功夫过程。十五世纪明代心学史的内在理路呈现出一致性,明代学脉在促进学术发展的进路上长盛不衰,而作为良心的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价值不断都得到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