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书丛刊先秦农书之部 《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
-
作者:夏纬瑛 来源:农业出版社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农学 周礼 注释
-
描述:中国农书丛刊先秦农书之部 《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
-
《周礼》饮食制度研究
-
作者:王雪萍 来源:广陵书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周礼 饮食 制度 研究
-
描述:《周礼》饮食制度研究
-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及其普适价值
-
作者:张自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
描述:信、义和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
-
庄子对儒家的回应
-
作者:左国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仁义 齐物 回应
-
描述:争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恢复周天子的统治和复兴周礼,并提倡孝悌仁义来达到维护周代社会政治秩序的目的。到了战国中期,恢复周天子的统治和复兴周礼都已不可能,然而,儒家学者仍然主张建立以血缘关系
-
《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
-
作者:朱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代 周礼 圜丘祀天 天神崇拜
-
描述:丘祀天礼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分别论述圜丘祀天礼的背景,所用饮食器及食物,所用璧圭、乐器与服冕,前期准备工作,祀天的具体仪式与过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周人天神信仰等问题。一、《周礼
-
《周礼·秋官》所见司法问题研究
-
作者:温慧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司法制度 法制史
-
描述: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周礼》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自汉迄今,学者对其内容疑信参半,至于谈及其成书年代,则更见纷歧,无有定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周礼》史料价值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有必
-
《周礼》官联丛考
-
作者:吴土法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官联 考证
-
描述:本文由《周禮宗祀官聯攷》和《周禮大田官聯攷》两篇文章組成,前者攷述天子在宗廟中祭享先王的宗祀典禮的官聯事宜,後者攷述天子親行的大田典禮的官聯事宜。 本文的宗恉是通過典禮官聯的全面稽攷,一方面對周代的天子之禮作一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藉以揭示如下兩個事實:第一,宗祀和大... >> 详细
-
论《诗经》中的孝思想
-
作者:陈发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孝思想 周礼
-
描述: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正是立足于孝这一伦理道理,以《诗经》为考察对象,从文本入手分析孝的早期内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并对其背后的原因、作用、与周礼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一番探究
-
《诗经》采摘意象研究
-
作者:陈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植物 采摘 周礼
-
描述:,以求采摘兴象之本源与流变。本文的第一部分是通过采摘诗句的形式分析,确立本文研究范围。然后依据历代《诗经》研究著述所作的采摘对象的考辨,明确采摘各个植物的种属和采摘对象的总体特征,作为全文的立论之基。第二部分则是从周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制度等方面着手,联系《诗经》时代特征,逐步挖掘采摘行为从一般农事诗的实写对象,到为婚恋、政治主题诗篇承担起兴作用的发展变化。作者将尝试就“采摘”这一《诗经》特有的经典意象在各种题材、各种诗歌体式中的广泛适用性,梳理和总结出一条线索。最后,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将总结出“采摘诗”在《诗经》文本中运用和演化之规律,为“‘采摘诗’根植于西周农本位社会土壤”的论点作结。最终从宏观上把握采摘诗集合,突破以往单篇文章的“个体式”批评,从而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研究,并找到采摘与《诗经》文学艺术成就的关联。
-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