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3(1)
2012(2)
2002(1)
2000(2)
1999(2)
1998(1)
1997(1)
1996(1)
1992(1)
按来源分组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1)
书城杂志(1)
东方艺术(1)
鲁迅研究月刊(1)
天津教育(1)
读书杂志(1)
新闻爱好者(1)
中学语文教学(1)
民主(1)
山东教育(1)
张中行先生访问记
作者:聂在富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中行  《青春之歌》  周作人  杨沫  《世说新语》  《牡丹亭》  张先  知识分子  充满感伤  长篇小说 
描述:张中行先生访问记
周作人与《四世同堂》
作者:楚庄  来源:民主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作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  刘绍棠  卖国求荣  世界文化  文学大师  鲁迅  汉奸  文学革命  汪精卫 
描述:棠的义愤,是代表了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周作人是个什么人?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积极份子,参加《新青年》的编撰,参加发起“文
世纪老人话语文——张中行先生访谈录
作者:张中行 刘德水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中行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本  文言文  语文教师  教育制度  周作人  王安石  《颜氏家训》  《庄子·天下》 
描述:张中行先生是语文界的一位老前辈,今年已届90高龄。他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教过中学、大学,解放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工作。80年代以来,出版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说梦楼谈屑》《横...
关于写信
作者:陈四益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周作人  朱东润  历史小说  神怪小说  版本问题  王安石变法  无法弥补  修改意见  “乌台诗案” 
描述:件,到头来反没有及时退回;甚至收到了朋友的赠书,也常常忘记了致谢的复函。及至逢到扫除,清理案头旧信,才发现欠下的许多信债,已成“死账”,对作者、对读者、对朋友,都是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每到这时,才感到前辈先生们待人的真诚和处事的认真,单写信一事,便令人钦敬。 赵景深先生和朱东润先生都是我的老师。在学校时,除了听课,请益无多,倒是毕业之后,每有问题写信求教,总能及时得到谆谆教诲。手头还留有赵先生的一封信函,信头上注明的时间是1982年5月10日。从信中说“七日来信收到”来看,是对我七日去函的回复,那时我在长沙,寄信到上海,路上总要走两三天。先生的复函不是当天就是隔天回复的。我的去信问到《前后七国志演义》的问题,觉得前后两部风格迥异。先生的回答极为扼要,但对问题的症结解说得明明白白。他说,“前、后七国志是硬凑在一起的。前者是神怪小说,后者是历史小说;前者明人编
周作人“南下”
作者:宏图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作人  郑天挺  日本侵略者  魏建功  罗常培  学校  整理  北平  自传  王烈 
描述:学校师生决定迁滇,我乃与周炳琳、赵迺抟、章廷谦、张佛泉、周作人、劳干等人,于十五日乘车出发,……于三月一日到达昆明。”(《郑天
“书斋”趣说
作者:丰溪生  来源:天津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斋  现代文学  《龙虫并雕斋琐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  沈从文  周作人  古诗文  《老残游记》  刘绍棠  《资治通鉴》 
描述:“书斋”趣说
黄季刚的一句话
作者:姚彬彬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史记》  《新青年》  《文选》  陈独秀  《周礼》  《左传》  《汉书》  周作人  笔记小说 
描述: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二)》记述了黄季刚的一件逸事!这话须还得说回去,大概是前清光绪末年的事情吧,约略估计年岁当是戊申(一九○八)的左右,还在陈独秀办《新青年》,进北大的十年前,章太炎
回眸老舍——《正红旗下》改编的前前后后
作者:李龙云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红旗下》  长篇小说  周作人  汤显祖  北京人艺  祖国大陆  吴晓铃  人生态度  《牡丹亭》  清明上河图 
描述:,其次,是周作人。尽管他们两位的经历、性格、人生态度迥异。
文格与人格
作者:何满子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格  自我人格  风格即人  王安石  道德人格  周作人  政治人格  道德水平  文学  对象化 
描述:文与人的关系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但却是一个牵涉文化全境域的问题,单单为了知人论世,也得永远谈下去。布封一槌定音下的结论:风格即人。这是公例。要从个案赏辨人与文的一致却并不很简单,对象化在文格中的人格是
不一样的百草园、潭柘寺与荷塘
作者:谢光辉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作人  现代作家  皂荚树  鲁迅  朱自清  北宋  晏殊  张泌  泥墙  南唐 
描述:南唐张泌有一首《寄人》诗,后两句道:"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明月多情,乃托之以寄意。到了北宋,晏殊《蝶恋花》词里却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同是那轮明月,竟又变作无情了。其实,月(景)何尝有情,只不过是诗人一念之投射而已。现代作家笔下,类似的情况很多。这里选取几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