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
-
作者:孙荣奎 来源:社会科学(上海)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宋仁宗 神宗 熙宁 北宋 吕惠卿 司马光 坚持改革 曾布
-
描述: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两次改革运动。前者发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主持者是范仲淹;后者始行于宋神宋熙宁二年(1069年),中止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主持者为王安石。这两次改革,前者不到一年便消声匿迹,后
-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
作者:李存山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范仲淹 庆历新政 评价 理财 司马光 宋神宗 青苗法 吕惠卿
-
描述: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同上书卷二十一)。又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神宗之以兴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已亟,下之言治者已烦尔。”(《宋论》卷四)王夫之也谈到熙宁变法与引用小人的问题,他说:“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同上书卷六)“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绾、章、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同上书卷八)按照传统的评价,一是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
-
王安石、司马光的个性心理与熙丰变法
-
作者:陈志刚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熙丰变法 个性心理特征 反对派 变法派 政见不同 青苗法 吕惠卿 定势心理
-
描述:王安石、司马光的个性心理与熙丰变法
-
晋祠铭碑宋人题刻考
-
作者:李裕民 来源:城市研究(太原)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礼 《宋史》 晋祠 王安石变法 《宋会要辑稿》 题刻 《日录》 吕惠卿 熙宁 曾布
-
描述:晋祠铭碑宋人题刻考李裕民唐太宗《晋祠铭碑》是天下一大名碑,在碑阴、碑侧尚刻有宋人题记15条,颇有史料价值,但至今尚缺乏研究,今逐条加以考证。一、碑阴题刻1、“圣宋皇辛卯生日,囗禹锡。”行书,2行。皇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
-
作者:彭清深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经济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荆公新学 青苗法 社会风气 变法理论 方田均税法 儒家经典 吕惠卿
-
描述:致社会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对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主要根源的专制皇权过分膨胀的问题更没有任何触动。因此,新法虽然推行多年,却没有使当时的统治制度发
-
有话还须好好说:与李国文先生论苏东坡
-
作者:张耀杰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吕惠卿 李国文 东坡 “乌台诗案” 太皇太后 司马光 变法派 反对派 文字狱
-
描述:有话还须好好说与李国文先生论苏东坡张耀杰查阅资料之余,在图书馆翻看了为笔者所喜欢的两种刊物——《文学自由谈》和《随笔》,自然也拜读了与笔者正要着手研究的课题有直接关系的两篇文章——《苏东坡的最终流放》和《乌台诗案》。拜读之余,笔者颇感惊诧,惊诧之余,...
-
试谈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
作者:阎笑非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吕惠卿 熙宁变法 反变法派 苏辙 苏氏 张方平 欧阳修
-
描述: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激烈反对态度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
论苏轼诗的人民性
-
作者:孙兰廷 来源: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目的 思想影响 墓志铭 苏轼 统治者 人民性 欧阳修 熙宁 吕惠卿
-
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竭力维护旧制度
-
诚实正直古今谈
-
作者:孙崇政 来源:中华魂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直 太武帝 王安石 是非曲直 传统美德 坚持真理 共产党人 崔浩 吕惠卿 光明磊落
-
描述:诚实正直古今谈
-
种蒺藜者得刺
-
作者:黄鸿生 来源:老年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吕惠卿 蒺藜 阎罗王 丁谓 内阁大臣 严嵩 有先见之明 门生故吏 《明史》
-
描述:古人杂记讲了一则故事:某位公卿入阎罗殿,向阎罗王诉讼门生故吏忘恩负义。说自己在朝中当权时,门生故吏奔走门下,献媚者甚多,而一旦引退,这些人竟路上相遇而不相认。公卿列举了几十人的名单,求阎罗王一一予以惩治。阎罗王听罢并不以为然,对公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