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
-
作者:施川迎 来源:浙江人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乌台诗案 御史台 指斥乘舆 王安石 变法派 宋神宗 皇帝 罪名 案件审理
-
描述:北宋神宗年间,人们把御史台称为"乌台"。苏东坡因诗犯案,交由御史台审理,史称此案为"乌台诗案"。
-
嘉祐、治平时期的欧阳修
-
作者:王晓薇 王嘉川 来源:扬州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庆历新政 治平 改革主张 改革派 士大夫 宋仁宗 翰林学士 变法派 王安石
-
描述:宋仁宗后期、宋英宗初年的嘉祐(1056~1063)、治平(1064~1067)时期,庆历改革派重新上台执政,被认为是北宋王朝的"盛时"。但庆历新政前的各种危机与矛盾仍在继续,改革主张
-
“不合时宜”的苏轼
-
作者:梅桑榆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合时宜 司马光 王安石 变法派 保守派 神宗 婢女 批评 打击
-
描述: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
-
浅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
-
作者:刘志学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吕惠卿 变法派 先王之道 选拔人才 司马光 失败 宋神宗 品德 北宋
-
描述: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评价可谓高矣!在变法的过程中,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请章奏皆其笔。对其十分信任. 吕惠卿虽然很能干,但此人心术不正,野心勃勃,是个权欲熏心阴险毒辣的小人。这一点,守旧派首领司马光看得很清楚,他在谏神宗时
-
苏轼、苏辙的庐山真面目
-
作者:武汉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辙 苏拭 顽固派 变法派 司马光 真面 庐山 神宗 青苗法
-
描述:政治路线。由于二苏善于投机,巧于伪装,特别擅长于利用黑笔桿制造反动舆论,颠倒是非黑白,蛊惑了人心,篡改了历史,因此他们在北宋反变法的逆流中,起了一般顽固派不能起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们的两面派面目没有被揭露。他们享有的“文名”,掩盖了他们反动政客的本色,他们混淆是非的言论,造成了历史的误解;历来的封建文人、资产阶级的学者及反动政客对他们的吹捧,不仅洗刷了他们的罪名,而且给他们戴上一个又一个光
-
宋王朝的极端政治
-
作者:何仁勇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哲宗 司马光 宋神宗 宋王朝 王安石 党人 变法派 政治 向太后 流放地
-
描述:【岭南: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国际篮球明星)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探析
-
作者:韩金满 来源:中国教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变法派 积贫积弱 宋神宗 青苗法 北宋 失败 农田水利 改革 高利贷
-
描述: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变法。变法从理财入手,进而波及到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改革最终以
-
评《辨奸论》
-
作者:王洪楚 苏显信 刘德仁 来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邵伯温 顽固派 王安石变法 林彪 司马光 变法派 道学家 革新派 宣仁太后 苏洵
-
描述:造谤”攻击王安石的一篇代表作。后来朱熹又把攻击王安石的一切反动言论,收进他编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使其流毒八百多年。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把《辨奸论》奉为至宝,并用作搞政变阴谋的理论根据。因此,把《辨奸论》作一番剖析,对正在深入进行的批林批孔斗争,是有现实意义的。
-
司马光因谗言得福
-
作者:张爱国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宋神宗 变法派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历史学家 熙宁 著名 政治 皇帝
-
描述: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的一个早晨,司马光起床简单洗漱后,吩咐仆役备轿。他准备在早朝上做最后一次争取,希望皇
-
读苏轼
-
作者:魏丕植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合时宜 司马光 现实与理想 唐宋八大家 变法派 王安石 保守派 坎坷人生 豪放派
-
描述:明亮在于他的特别,而他的特别,则源于他独一无二的为人和学识。苏轼的为人,用他的侍妾巧云的话说,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因为他的不合时宜,因为他是书生与文人的心性,却偏偏又有了政治家的志向,心性与志向相悖,现实与理想相矛盾,这就注定了他的坎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