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福建历史上的代称
作者:林联勇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福建  代称  历史  《周礼》  行政区划  台湾省  北宋时期 
描述:1684年),福建增设台湾府,史称“九闽”。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福建有十府.故又称“十闽”。[第一段]
从王安石变法看官民关系
作者:张小军  来源:社会学家茶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官民关系  贿赂现象  中国  北宋时期  监督机制  反腐败 
描述:《左传》(桓公二年·传)中有如下一段话:“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意思是说国家之衰败,乃由于为官者的不正,这“不正之风”的缺德,在于宠纵贿赂使之愈发明显。它源于这样一段故事:
王家上天,司马入地
作者:马军  来源:知识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  北宋时期  人生轨迹  标志性  辞世 
描述:话的正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司馬光。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的支持。他要强干弱枝,他要振兴朝廷,他要富国强兵。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等等,可见雄心之大,力度之大,效应之大。这样大的举措要是在开基立国时应该不算问题,因为一张白纸可以随心所欲画出任何想要的图画,可是改造旧房子就没有那么省事了。要剜掉“旧疮”,换上“新肉”。这样一来,就势必有人“流血”,就势必有人疼痛难忍。还有一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砍”掉的东西,恰恰被一些人认为这正好是他们家的祖传之宝,他们怎么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呢?他在《答司馬谏议书》中明确地写出了面对的境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一个“汹汹然?形象地表现出了他前进的艰难,正如一个泰山极顶看日出,冰峰项上摘雪莲的勇士,甘苦酸辛难为外人言道。
王安石:被妖魔化的政治人物
作者:罗日荣  来源:钟山风雨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人物  王安石  妖魔化  北宋时期  熙宁变法  政坛 
描述: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勇气,实行变法。
何日再见金山寺豆豉
作者:邱庞同  来源:中国食品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金山  豆豉  再见  改善人民生活  自然盐  从何时起  值得注意的是  北宋时期  湘妃竹  蔬食 
描述:何日再见金山寺豆豉
快乐三师友
作者:于敏  来源:读读写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友  快乐  北宋时期  诙谐幽默  苏东坡  黄庭坚  金山寺  文学家 
描述:佛印是北宋时期金山寺的和尚,能诗善文,性情诙谐幽默。不拘小节。他和著名文学家苏东坡、黄庭坚是好朋友,三人经常欢聚一起吟诗作对,吟到得意之处,便开怀畅饮,尽醉而归。但是每次聚会,不是苏东坡做东,就是黄庭坚出钱,佛印总是白吃白喝,从不回请,苏、黄二人商议,决定避开他单独聚会一次.给他一点警告。
欧阳修与醉翁亭
作者:晓岩  来源:初中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滁州  琅琊山  文学家  北宋时期  人品  王安石  饮酒  公元 
描述:欧阳修与醉翁亭
北宋引黄放淤的历史经验
作者:王质彬  来源:人民黄河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黄放淤  王安石  兴修水利  北宋时期  熙宁  淤田  农业生产  黄河水  变法  历史经验 
描述: 北宋熙宁年间,力主改革弊政的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之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运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是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王安石入朝辅政的头一年,就颁布了著名的“农田利害条约”(又
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梦溪笔谈》评注一则
作者:傅宗 李伦祖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王安石变法  会圆术  疏浚工程  梦溪笔谈  北宋时期  政治斗争  我国古代  农田水利  财政经济 
描述:鉴长编》卷283)。沈括一生的科学实践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积极为推行新法服务的,如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汴河疏浚工程,就由沈括负责调查规划,他的测量成果,对汴河疏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起了重要作用。
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
作者:邓广铭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法家  儒家经典  自然观  董仲舒  地主阶级  思想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  革新思想 
描述:逐渐觉察到一些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形成了革新思想。他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谬论,指出:“尚变者,天道也。”“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这种“新故相除”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是他进行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