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
按年份分组
2007(1)
1996(1)
按来源分组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
考试(教研版)(1)
相关搜索词
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别与翻译例析
作者:陆希致  来源:考试(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词活用  一般动词  助动词  翻译  司马迁  代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动宾关系  文言文 
描述: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登轼而望之”新证
作者:宋东来  来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轼而望之  车前横木  考工记  动宾关系  《古代汉语》  《左传》  《周礼  木工尺  连动关系  《中华大字典》 
描述:,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