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小事”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出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力 刘绍棠 晚报 校对 改正 刊载 差错 学者 北京 疏忽
-
描述:8月26日《北京晚报》刊载了刘绍棠同志的《大学者的一件小事》一文,说王力先生在赠给他的一本《龙虫并雕斋琐语》上亲自改正了68处因校对疏忽发生的差错。9月5日晚报又发表了陈季和同志的《何以对王力先生》一文,文中说:“社会科学出版
-
绍棠老师教我写文章
-
作者:王志学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农业机械化 师教 体验生活 学校 文艺创作 黑板报 林村 写文章 通县
-
描述:我有幸接触刘绍棠先生是在1980年的春天。绍棠先生刚被“解放”不久,家虽搬到北京去了,可每个月都要回到儒林村住上几天体验生活。那时,我正在儒林村的通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念书。 学校距刘绍棠先生的住处只有十几步远,他每天都在学校的食堂里同我们一起吃饭。通县人熟知
-
关于作家创作雷同化的问题(二则)
-
作者:陈学璞 廖宗麟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雷同化 作家创作 《雪》 合欢 汉儒 汉阳 莹莹 刘绍棠 维纳斯 人物描写
-
描述:儒与陶莹莹的分手,其原因都因女方是叛国犯。而且,她们都是在叛国途中被逮捕入狱的,只是地点不同而已,一个在界河中,一个在航机上。
-
论刘绍棠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
作者:齐振平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新时期 小说创作 作家 现实主义 八十年代 乡土文学 生活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
描述:在突飞猛进的八十年代,文坛出现了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新局面。各种题材的小说、新的创作方法活跃于文坛,就在这万花竞放之中,我们看到了“一朵小小的野花,给花园添了一点野趣”的乡土文学代表——刘绍棠以及描写通州运河两岸风土人情的小说。它给文坛增添丁少有的泥土芳香,为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
刘绍棠和他的老师
-
作者:陈援 来源:中华儿女(海外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北京二中 高度近视 高中语文教材 大运河 中学数学 孙犁 数学教师 《背景》 古典文学
-
描述:刘绍棠和他的老师
-
刘绍棠轶事
-
作者:邵群群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学生证 共产党 女学生 有所为有所不为 女同学 无产阶级 南开大学 作家 条子
-
描述: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绍棠拿着条子问是哪位同学写的。台下站起一位女同学说:“是我写的。”他见是位女同学,脸上生了一块疮,就开玩笑地说:“请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女学生迷惑不解。
-
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
-
作者:艾斐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犁 “荷花淀派” 刘绍棠 艺术变迁 从维熙 作品 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艺术风格 《铁木前传》
-
描述:代表作家,代代相承相袭地保持这一流派的固有特点和风格。 这种认识虽然普遍为人们所赞同、所接受,但在本质意义上,却违悖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只要它一旦停滞下来,抑制了创造性,就必然要失去生机,趋于萎顿和颓唐,再也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
走近张宝玺
-
作者:刘洋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运河 刘绍棠 作家 通州区 政府官员 作协 沉底 修改意见 作品 接班人
-
描述:字的大作仍在打磨中。也只是在他出屋处理紧急公
-
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特色
-
作者:栗华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小说语言 民族特色 作家 古运河 扶弱济贫 民俗风情 《阿Q正传》 乡土文学 传奇色彩
-
描述:那辛勤劳作的是我们的父兄姐妹。傍晚炊烟袅袅,米饭飘香。入夜小唱轻轻,情话浓浓.这画面清丽,俊逸,光彩流动,没有丝毫晦暗与呆滞。这画面散发着古运河畔的泥香水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画面喜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称刘绍案是绝妙的风景画家.在这田园诗般的风景画中,还有那满载民族文化的民族风俗.新春佳节大年夜,全家
-
刘绍棠与胡耀邦的交往
-
作者:祖丁远 来源:江苏政协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胡耀邦 二十年 中心议题 社会主义 交往 大运河 写作 创作道路 乡土作家
-
描述:忘年之交1992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前门西大街红帽子楼拜访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那天下午整整四个小时,坐在刘绍棠的书房里,他向我娓娓道来,滔滔不绝,谈得很多很多。中心议题谈他一生命运的坎坷经历和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还着重谈了他和胡耀邦的交往和友谊。绍棠曾深情地告诉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