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
地方文献 (6)
按年份分组
2013(1)
2012(2)
2010(1)
2009(2)
2008(1)
2007(1)
1999(2)
1996(1)
1990(1)
1986(1)
按来源分组
杂文选刊(上半月)(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名作欣赏(1)
戏剧艺术(1)
读书杂志(1)
江南(1)
名人传记(上半月)(1)
文化月刊(1)
中国中小企业(1)
海内与海外(1)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作者:晓平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浮生六记  恭王府  阳春白雪  欣赏  演出  牡丹亭  红楼梦  俞平伯  沈复 
描述:闻说恭王府开放演出昆曲《浮生六梦》,不知是不是据沈复《浮生六记》改编的?亦不知是上昆还是北昆的名角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没有闲情雅致是不会去欣赏中国最阳春白雪的典雅艺术的。记
为了昆曲的传承:记北京昆曲研习社
作者:启名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艺术  北京市  日常活动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部  俞平伯  文化局  牡丹亭 
描述: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
秋至兰香远 天寒松不凋:昆曲艺术的业余传承
作者:池玉玺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昆曲  昆曲艺术  曲家  牡丹亭  演出  俞平伯  保护工作  文献保存  理论研究  艺术形式 
描述:存,以及维持昆曲艺术不至消亡,都起过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孤傲”俞平伯
作者:梅子  来源:名人传记(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俞平伯  浙江湖州  孤傲  现代诗人  燕京大学  北京昆曲  上海大学  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  牡丹亭 
描述: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
俞平伯的昆曲情结
作者:杨振华  来源:江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俞平伯  昆曲艺术  叶圣陶  牡丹亭  北京昆曲  知识分子  拍曲  唱曲  曲谱  清华园 
描述:,我常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作者:陈徒手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俞平伯  《红楼梦》  《牡丹亭》  大批判  研究员  《人民日报》  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郑振铎  月色  毛泽东 
描述: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赞俞平伯《牡丹亭赞》
作者:万云骏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俞平伯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抗日战争  诗词曲  中西戏剧  生活年代  古代文学  阶级性 
描述:把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汤显祖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西戏剧并立的高峰,而《牡丹亭》则是汤剧的代表。从时间上说,汤的生活年代为1550——1616年,而莎士比亚为1564——1616年,时间上差不多。然而汤氏生于中国(当时
为无理得妙进一解
作者:艾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俞平伯  温庭筠  汤显祖  杜丽娘  无理  梦境  霍小玉  菩萨  学生  牡丹 
描述:这儿用“无理”二字轻轻一点,还留下一点地盘。为此我想为无理得妙进一解。让我们先想一下:蝉鬓也好,鸦鬓也好,云鬓也好,甚至老太婆的鹤鬓也好,都只能说它轻,不
释众难常续绝句 勃文兴每拈妙联——中楹会员孙释勃先生对联创
作者:张德成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绝句  楹联  设备安装  王安石  学会会员  公司工会  陶然亭  梁羽生  俞平伯 
描述:孙释勃先生现为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工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工作之余潜心楹联艺术,经常有联作见诸国内报刊。但最绝的功夫是善于对绝联而载誉一方,名重联坛,被誉为‘并州才子’。就先生所对古人传下来的绝句而言,其艺术影响遍及国内,流传海外,为广大对联爱好者
邀您参加“同题擂台”
作者:中华杂文网  来源:杂文选刊(上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刘禹锡  擂台  朱自清  望夫石  杂文  秦淮河  俞平伯  王建  王维 
描述:同题作文,古今有之。同写《望夫石》,王建、刘禹锡与王安石各有千秋;都写《少年情》,王维与李白泾渭分明;齐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各自写出了不同的千古绝唱;而每年高考千万学子面对一个题目时亦写出不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