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
-
作者:宫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佛禅 诗歌 研究
-
描述: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佛禅与宋诗的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王安石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生在一个佛教世俗化的时代,自幼家乡佛教氛围浓重,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佛教的熏陶。他少负绝资,“无所不读”,所读之书多与佛学有所沾染;为官之后更愿亲近佛教,所到之处必游历寺庙,广交高僧大德;经世济民期间更愿援禅入儒。晚年退隐钟山、与僧为伴、以寺为家、精研佛禅、游走山林、深悟禅意,并自号“半山道人”。其对宇宙人生的感怀,亦达佛家的“真如境界”。从王安石诗歌作品中看,其受佛禅影响至深,在他现存的1700多首诗中,与佛禅相关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诗中可见其博大精深的佛禅思想,以及对诗歌与佛禅两种意境的互济互融。体现出其高超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魅力。其诗歌风格引领了宋代诗歌风貌。因此从佛禅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王安石诗歌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简述宋代佛禅研究概况,宋诗研究概况,以及各时期“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相关情况,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写作内容。第一章:王安石的佛禅修习与林下交游。以王安石人生脉络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他学佛修禅的历程。通过其林下交游、寺庙游历,力求准确描述佛教之于王安石的早期影响。第二章:王安石诗歌创作中彰显的佛禅精神。王安石的佛禅修习历程对其精神世界影响至深,他能从佛禅中汲取思想精华,以此用于人生实践和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亦能展示佛禅“万法皆空、人生如梦;本心是佛,无心是道;自性清净,随缘任运”的精神本体。第三章:王安石的诗歌构思与佛禅思维。王安石的诗歌构思得益于佛禅思维的泽润,与他深研佛典和禅僧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熟练掌握禅宗临济、云门的授课方法,深通“无念为宗、即事而真、触类是道”等修持方法,深刻理解“静观默想”、“直觉顿悟”以及“二道相因”等佛禅思维模式。静观默想思维模式丰富了他诗歌构思的本体,使“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新”所体悟的自然景物诗,往往具有无禅语而有禅意禅趣,寓禅理而不落形迹,可直感而不可诠说的特点。直觉顿悟思维模式使他“得鱼忘筌、舍筏登岸”,化解了他诗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瞬间与永恒、个体与整体”的内在矛盾。“二道相因”的思维模式,使他的诗歌富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第四章:王安石诗歌技巧和佛禅的启示。王安石诗歌创作形式和技巧亦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其诗歌技巧的形成与他非凡的经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对佛理禅旨的精妙把握关系密切。禅宗“翻案法”直接启示了王安石的翻案诗的创作。无论是翻历史旧案还是推陈出新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即或付诸议论亦能获得美轮美奂的诗情和诗境。禅宗“颂古”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形式,“绕路说禅”在他这里直接变成了“绕路说诗”,其隐语的大量使用,使他的诗歌更为含蓄委婉,语句精丽,诗境内涵丰富。禅宗偈颂技巧直接启示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其晚年诗歌技巧越发显得质朴清新、生动活泼,通透洒脱。在融入佛禅的同时,他能巧妙地剪裁和熔铸佛事。用语精深亦能达到自然天成,蕴含丰富的特点。其阐释佛理灵活,既能在叙事中点化出佛理之高深又能在写景中蕴含佛义之内涵,还能在议论中化用佛理之精髓。可见,王安石诗歌的技巧受佛禅启示,亦显现出巧夺天工,诗禅合一的高深境界。第五章:禅风流被与王安石诗风。宋代禅风流被与宋代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帝王的支持下,在文人士大夫的簇拥下,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其中文人归禅、僧人通儒和理禅融通为佛禅的自我完善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使之既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又从中找到了改造自我的方式和方法。在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自我流变。特别是文字禅的兴盛,对禅宗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佛禅摆脱了过去尴尬的局面,广泛地使用语言和文字。僧人以诗证禅,文人以禅说诗,禅风的流被对王安石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受禅风浸染,其意气风发的诗风中亦蕴含着忧郁;中期他投入佛禅怀抱,诗歌作品“峭劲雄伟,光昌超逸”;晚期他融入佛禅,使其诗风“深婉精妙、空灵明净”。本文的创新与意义:第一,目前国内学术界之于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王安石诗歌与佛禅的诸多关联尚未给予准确全面地揭示,真实可采信的历史描述及审美价值的有效传达尚有巨大的学术探讨空间。本文力求以宋代禅宗发展史和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为脉络,从“佛禅”的角度,把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关系,完整、立体、准确地呈现出来,填补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某些空白,这是本文努力的方向目标,也是研究佛禅与宋代文学的新视角,新思路。第二,禅宗与王安石早期作品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将依据宋代士大夫禅悦风行的大背景,依据王安石的佛禅修习,林下交游所形成的诗歌作品,研究王安石早期作品与佛禅、居士交往诗和寺院游历诗,可视为本选题的一个创新。第三,苏轼、黄庭坚禅宗与诗歌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起步嫌晚,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王安石晚年诗歌的研究上,即使对王安石的诗歌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也将探讨“荆公体”作为其研究的侧重点。本文立足于王安石诗歌中彰显的佛禅精神,来展示王安石博大精深的佛禅修为,也是本文的一种创新。第四,通过禅宗思维方式对王安石诗歌构思的影响,禅宗偈颂、翻案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技巧的影响,来研究禅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构思和形式技巧的启示,是本选题的又一创获。第五,宋代禅风的流被直接影响宋代的诗风,在目前存在的王安石诗歌研究方面,有关禅风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研究者只是寥寥数语,有的甚至一带而过。本文将就禅风流被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从而展现禅风与诗风互融共进的历史真实,这是本文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
-
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
-
作者:徐雪梅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晚年诗 佛禅 山水
-
描述:宋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王安石 ,一生创作颇丰 ,然而他前后期诗风却大不相同。本文试从其晚年诗的内容、意境、语言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从中看出王安石晚年诗的独特风格 ,并分析了这种诗风变化的原因 ,从而给王安石的晚年诗一个合理的评价
-
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
-
作者:方建斌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风 佛禅
-
描述:王安石后期诗歌内容以山水禅诗为主,风格也变得雅丽精绝,悠然旷逸。造成其诗风转变的原因,除了罢相之后远离权力争斗中心,心情自然趋于平静外,王安石生性旷达,漠视功名的胸怀和他晚年学佛参禅,也是重要原因。
-
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
-
作者:屠青 毛建军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诗 佛禅 禅理
-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在他留传下来的 16 0 0多首诗篇中 ,其中言及佛理与禅趣的诗就有 10 0余首。这些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 :语言平淡 ,诗意恬淡 ;阐释佛理 ,启人心智 ;以禅入趣 ,尽显其志
-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
作者:王树海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狂禅 禅宗思想 牡丹亭 宗教 浮屠 汤显祖 佛禅 信仰 艺术态度 自性
-
描述:术造诣以及作者创作该剧的哲学依循、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少论者虽也看到佛禅对于汤氏其他剧作的影响,但佛禅对《牡丹亭》的浸润,尤其是明中叶掀起的那场“狂禅”风潮,对于这部名作的根本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尽管明代论者亦或偶有提示,如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卷首所言“若其所谓因缘生死之故,则从乎浮屠也”。后世以至当今学者多未就此深入开掘立论。虽也有人看到那。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来又发现“禅宗思想家的影响不一定只限消极方面”(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惜也仍未从详细论。笔者试图从汤显袒的代表作《牡丹亭》入手,考察佛禅、狂禅风潮对于作者艺术态度、艺术感
-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
-
作者:万伟成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与诗 佛禅 以禅入诗 唯心主义 山水诗 创作思维 唯物主义 晚年诗 《淮南杂说》
-
描述: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万伟成王安石早年研究诗书、遐希稷契、致君尧舜,欲博轩冕、矫时变俗,都是以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支配的,他的《淮南杂说》一出,见者以为孟子,他用功最深的《周礼》,“固熙丰新法之渊源”(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8),说明他...
-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诗歌创作
-
作者:万伟成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创作 佛禅 晚年 初步探索 生活方式 熙宁变法 圣人 全祖望 法家
-
描述:提起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人们不会忘记他的法家桂冠和熙宁变法。本文拟就他晚年的禅与诗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力图剖析王安石生活及个性的另一个侧面。文章事业望孔孟,不复睥睨蔡与崔(《寄赠胡先生》)。王安石早年的研究诗书、遐希稷契、致君尧舜、
-
解读秦观诗歌:以佛禅诗歌为例
-
作者:田泳锦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观诗 诗歌语言 诗歌创作 佛禅 王安石 佛教 不同角度 苏轼 淮海 诗与禅
-
描述:歌语言柔美、善于抒情的特质。从总体观照的层面看,秦观诗歌确实有别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宋诗风格。但从秦观各个时期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考证,结论却大不相同。
-
欧阳修与禅宗
-
作者:朴永煥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宗 宋代佛教 士大夫文化 文化研究 排佛 王安石 佛禅 高僧 居士 主要原因
-
描述:,随处可以看到当时鼎鼎大名的宋代士大夫们与禅宗的紧密关系。其代表性的人物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