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传统剧目看抚州采茶戏与其他地方戏的关系
-
作者:李亚群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 采茶戏 采茶戏 其它地方戏 其它地方戏
-
描述:简述从传统剧目看抚州采茶戏与其他地方戏的关系。
-
金山寺的楞伽台和妙高台
-
作者:邬伯翔 来源:江苏政协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 苏东坡 高台 重要组成部分 镇江 佛经 平台 传统剧目 传说 须弥山
-
描述:筑成多层的小型楼阁,它占据了优越的赏景位置,游客登临眺望,镇江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它是登高眺望江城风光的好去处。传说苏东坡曾小住金山寺,抄写《楞伽经》。后人为纪念此段逸事,建造了这座楼阁结构的小楼,表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于此抄写佛经,命名为"书经楼",也称"苏经楼",习惯称为"楞伽台",它成为金山寺"寺裹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楞伽丈室里有一副楹联,写道:"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所以楞伽台因《楞伽经》而得名。"楞伽"是梵文Lonka的音译,也译作"伽",原为一种宝石的名称。传说南亚的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
-
古韵古腔——宜黄戏
-
作者:朱建宜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宜黄腔 地方色彩 剧种 江西省 古韵 传统剧目 地方戏曲 京剧 音乐 剧团
-
描述:日前,宜黄戏作为江西省19个项目之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黄戏和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再次显示出耀眼的光芒,这标志着宜黄戏从此进入全新的保护、抢救、利用、继承发展阶段。事实上,几百年来宜黄戏就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人人爱听能懂的语言及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中国各地的舞台,宜黄戏由
-
抚州采茶戏:红土地上盛开的不败之花
-
作者:章军华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传统剧目 地方戏曲 花部 临川 乡村 梁山伯与祝英台 地方方言 戏曲形态 文化舞台 乾隆年间
-
描述:抚州采茶戏:红土地上盛开的不败之花
-
青春版《牡丹亭》戏外戏
-
作者:王寅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杜丽娘 柳梦梅 上海昆剧团 传统剧目 苏昆 男欢女爱 主创人员
-
描述:缘起$$●2002年,白先勇应邀在香港为大中学生讲昆曲,演讲的主题是《昆曲中的男欢女爱》。$$最近一年,白先勇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次往返于台北和苏州之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4月29日《牡丹亭》在台北上演的那一刻。$$苏州昆剧院坐落在苏州平门附近一条小巷的尽头。$$占地面积不大的昆剧院正在大修,办公楼将
-
从《牡丹亭》到《陈三五娘》——“全本”传统戏在台湾的“新生
-
作者:黄文娟 来源:艺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园戏 牡丹亭 台湾 传统戏曲 传统剧目 新生 昆曲 演出 歌仔戏 大陆
-
描述:道有昆曲。几乎在同一个时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悄然带着它最古老的剧目《陈三五娘》第三次赴台湾演出,之后又
-
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戏剧内蕴分析
-
作者:段昆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剧作家 艺术创作 观众 《牡丹亭》 作品 传统剧目 创作实践 学习 青年作者
-
描述:于老凤声”,希望你们既要善于向前人学习,又要勇于创新,超过前人,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摘自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伟在青年作者戏剧创作讲习班上的讲话
-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管窥
-
作者:方开柳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湖南花鼓戏 传统剧目 毛主席 观众 河南豫剧 艺术作品 演出 中国艺术 轶事
-
描述:是新编剧目,二是老戏新演,三是传统剧目的继承。《老表轶事》是一出新编现代戏,讲述的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发生在毛主席家乡的一件趣事,描写毛主席如何处理亲情与原则这样一个侧面。描写和歌颂领导人的艺术作品比较多,从题材看并不是很新颖,
-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与汤显祖
-
作者:罗兆荣 来源:丽水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汤显祖 昆曲 遂昌县 昆班 昆腔 乐器组合 传统剧目 人员组合 昆山腔 城隍庙
-
描述: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的情况,目前尚未找到史籍的有关记载。根据几位老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的文章及民间老艺人的回忆,遂昌民间昆曲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地昆班来遂昌演出;二是遂昌人学习演唱昆曲。遂昌人演(奏)唱昆曲有十番、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等四种形式。$$十番:由小鼓、檀板、梅管、三弦、双清、笛
-
戏曲作家们的光荣任务
-
作者:任桂林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古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 传统剧目 剧作家 多余的 汤显祖 王实甫 正确观念 原著者
-
描述:奇怪的现象,好像只有元曲昆曲有剧作家,如:关汗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伍、李笠翁等大师,至今仍被我们念念不忘。但其他剧种的作家们,他们作品虽还活着,但他们的名字早死了,甚至们们还活着时,名字就早死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放映时,很多外国友人讯问这样优秀的剧作的原著者是谁?我们则答不出来。这种不公平的历史,只能说是这些劳动人民创作的戏剧受压抑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