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写意与抽象:杨志坚油画释读意
作者:殷双喜  来源:中国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油画语言  油画语言  杨志坚  杨志坚  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  抽象  抽象  写意  写意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人文观念  人文观念 
描述: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杨志坚就开始了对油画语言纯粹性的探索和提炼。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冷宇》(1994)和《老爹》(1997).以深蓝为主调,用笔细腻平润,造型精准严谨.画面的人文景象仿佛是由历史空间中的记忆碎片连缀拼贴而成,有一种冷静广袤的超现实感。
音乐节上高潮迭起 “牡丹亭”里座无虚席
作者:谌强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音乐节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萨尔茨堡音乐节  音乐会  代表作品  热烈称赞  中国作曲家  钢琴独奏  剧院 
描述: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今晚,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昆剧《牡丹亭》的演出,迎来了又一个令人兴奋的夜晚。本届音乐节揭幕10天来,中外艺术家已在保利剧院、世纪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东苑戏楼等相继演出近10部共12场中外艺术精品剧目,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令广大爱乐者和戏迷欣喜不已。$$已连续
经典中的“才子佳人”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子佳人  爱情故事  《牡丹亭》  《西厢记》  《红楼梦》  爱情模式  代表作品  艳曲 
描述:提到传统爱情故事,大家都会想到“才子佳人”的组合。他们是如何成为经典爱情模式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就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节,小说中黛玉对《西厢记》《牡丹亭》的曲词就着实品味了一番,甚至“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以说,这两个故事堪称“才子佳人”的代表作品。
此情绵绵无绝期
作者:彭奇志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代表作品  情感世界  《长生殿》  文本意义  理想爱情  中国人  爱情观 
描述:和现实归宿的美好期待和愿望。[第一段]
《牡丹亭》的主题是肯定人欲,反对理学
作者:陈庆惠  来源: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汤显祖  主题思想  爱情故事  代表作品  牡丹亭  欲望  婚姻  女主角 
描述:表达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它同《牡丹亭》的本来面貌还有一定的距离。
李渔与《闲情偶记》
作者:周献民  来源:百科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渔  戏曲理论  戏曲创作  戏剧创作  闲情  汤显祖  关汉卿  明代中叶  中国古典戏剧  代表作品 
描述:献。他的曲论在戏曲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名人园地
作者:暂无 来源:财会月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阎锡山  王安石  代表作品  爱因斯坦  《声无哀乐论》  宫廷音乐  沈周  蒋介石  《乐律全书》  文房四宝 
描述:相大人不但不“笑纳”,反而将他奚落了一通,只好收回礼品羞愧地溜走了。
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作者:陈琼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赏析  事理  思想品格  代表作品  宋仁宗  哲理性  文章  作者 
描述:游山探奇 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文学常识
作者:戴文军  来源:文教资料(高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我国古代  小说家  浪漫主义文学  散文  文学体裁  作家作品  汤显祖  窦娥冤 
描述: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答案:B(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
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家作品
作者:高艳丽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史  代表作品  蒲松龄  王安石  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  文化素养  基本篇目  考试说明 
描述:对中国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能力层级为A级)。这就要求考生对此项内容要有深厚的积淀。对于内容,首先要牢牢把握教材中(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中国重要作家作品,其次要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