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2(4)
2011(3)
2009(2)
2007(1)
2006(1)
1998(1)
1997(1)
1995(1)
1994(1)
1984(1)
按来源分组
读书文摘(2)
名作欣赏(1)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
海内与海外(1)
当代杂志(1)
民主(1)
长江文艺(1)
当代文坛(1)
编辑学刊(1)
北京社会科学(1)
初读《天问——明末春秋》
作者:从维熙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初读  《天问》  中国作家  从维熙  《牡丹亭》  中国大陆  历史真实  小说  小姐 
描述:初读《天问——明末春秋》从维熙作家以一个史学家的严谨和作家的才情,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凝重而真实的明末清初全景图。从史学的角度讲,作家占有大量的翔实材料,无论对崇祯、皇太极以及李自成——一度三足鼎立而后使明朝宝鼎倾覆的三个人物,均有浓墨重彩之描写。全部小...
天可怜见——林斤澜与“右派”擦肩而过
作者:程绍国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刘绍棠  右派  汪曾棋  从维熙  汪曾祺  沈从文  反右  知识分子  毛泽东 
描述:趣,我的兴趣也
老师、老爷和低栏
作者:潘文森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工作  从维熙  职业道德  天津日报  年轻作家  荷花淀  甘为人梯  刘绍棠  毫无保留  孙犁 
描述:老师、老爷和低栏
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
作者:艾斐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犁  “荷花淀派”  刘绍棠  艺术变迁  从维熙  作品  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艺术风格  《铁木前传》 
描述:代表作家,代代相承相袭地保持这一流派的固有特点和风格。 这种认识虽然普遍为人们所赞同、所接受,但在本质意义上,却违悖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只要它一旦停滞下来,抑制了创造性,就必然要失去生机,趋于萎顿和颓唐,再也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重要的在于坚守阵地": 从维熙访谈录
作者:邱华栋  来源:长江文艺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从维熙  中国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知识分子  文学创作  刘绍棠  作品  张贤亮  阵地  君特·格拉斯 
描述:后来的几十年中我们所走的路有些不
“史元前例”中的刘绍棠
作者:郑恩波  来源:民主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从维熙  长篇小说  北京城  十三年  出版  大闸  故乡  农民  劳动 
描述:《刘绍棠传》是郑恩波同志撰写的一部新著,全书50余万字,北京出版社即将出版。现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选登其中部分章节(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天可怜见——林斤澜和“右派”擦肩而过
作者:程绍国  来源:当代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右派  刘绍棠  汪曾棋  从维熙  毛泽东  沈从文  反右  中国知识分子  共产党 
描述: "右派",书面统计55万人。这是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独有的、残酷的称呼。"地富反坏右",那是人民的敌人。除去死灭者外,受害者,占中国知识分子11%的"右派",过着二十多年的灰色人生。一腔豪情,沦为另类;精英人杰,视为人蛆;金色年华,夹着尾巴。不能有议论,不能有思想,甚而至于不能有表情。
听潘逊皋先生说“永字八法”
作者:陈援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字八法  编纂工作  中华书局  北京二中  著名作家  副校长  刘绍棠  从维熙 
描述:前些天,我去潘逊皋老师家。潘老是我的中学老师,后来做了副校长,再后来调入中华书局做辞书编纂工作。他是北京二中深受同学尊敬的国文台柱,广大校友心目中永远爱戴的师长,其中包括他的学生刘绍棠、从维熙、舒乙、尹世霖等一批著名作家。绍棠生前说潘老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启蒙教师,真正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跟林斤澜聊天
作者:赵大年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北京作家  端木蕻良  专业作家  从维熙  刘绍棠  井喷  杨沫  技术员  大树 
描述:1980年,我这个农机技术员调入北京作家协会时,抬头一看,这里的专业作家犹如参天大树,老的有萧军、杨沫、端木蕻良、雷加,中年的王蒙、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结束"流放生涯"后,佳作如井喷,被誉为"重放的鲜花"。我有心向他们学习,却不敢交往。介乎大树和井喷之间,有个半老不老的林斤澜
文学与人生:创作的个体经验
作者:从维熙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从维熙  文学创作  中国知识分子  作品  作家  人生  郭沫若  刘绍棠  北京市  二十年 
描述:、人生的命运和文学的关系,对我们理解文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