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5)
历史名人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
2012
(2)
2007
(1)
2005
(2)
1994
(2)
按来源分组
芒种
(1)
语文天地
(1)
东方艺术
(1)
中外文化交流
(1)
中国戏剧
(1)
剧本
(1)
其它
(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台本
二度创作
剧坛
戏曲现代戏
张艺谋
句子
抚州地区
首页
>
根据【关键词:二度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牡丹亭》台本《道场》和《魂游》的探究
作者:
吴新雷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本
台本
艺人俗增
艺人俗增
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
舞台形态
舞台形态
描述:
吟香堂》和《纳书楹》曲谱的格律,把原作[醉归迟]分为[五韵美]和[黑麻令]二曲,对科白也作了适当的调度。本文探讨了台本《道场》和《魂游》的舞台形态及其特征,并论及《魂游》的曲本演变和主题思想。
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作者:
潘丹芬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众
一度创作
二度创作
三度创作
牡丹亭
描述:
理、观众的作用等方面。李渔谈观众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创作论,所以观众论与创作论紧密结合,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渔观众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表现出独特的一面。李渔观众理论填补了我国戏曲接受理论的空白,尽管时代变迁,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了李渔个别观点的局限性,但他在观众理论中体现出的重视观众的可贵精神,以及很多理论主张,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以观众的接受为起点和终点,在继承昆曲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岸三地获得巨大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和改编方法,印证了李渔观众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剧坛短波
作者:
暂无
来源:
剧本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度创作
澳大利亚
剧坛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电视剧
《牡丹亭》
红线女
文化艺术交流
艺术风格
上海昆剧团
描述:
剧坛短波江泽民为电视剧《大反攻序曲》题写片名重庆电视台拍摄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大反攻序曲》,应观众要求已由中央电视台于四月上旬在黄金时间再次播出。该剧描写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
导演与文学
作者:
张庚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雷雨》
导演
剧本
二度创作
剧作者
文学修养
《牡丹亭》
戏曲现代戏
文学价值
舞台艺术
描述:
导演与文学张庚导演挑选剧本,应当选择他看中的剧本,导演对剧本的作者应当是知音,要有一种愿望把这个戏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舞台上,或"翻译"到舞台上去。例如为何这么多导演愿意排演《雷雨》?因为《雷雨》的作者自己就非常懂得舞台,很多人都喜欢《雷雨》,也使很多导...
烟花不开一瞬——艺术领域跨界合作之探索
作者:
丁辛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剧
艺术领域
跨界
《牡丹亭》
中国特色
导演
百老汇
《莎乐美》
张艺谋
二度创作
描述:
烟花不开一瞬——艺术领域跨界合作之探索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